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to 完美的胖达
Great! Next, complete checkout for full access to 完美的胖达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Success! Your account is fully activated, you now have access to all content.
[转]人类在变得更聪明吗

[转]人类在变得更聪明吗

. 约 21 分钟读完

原文链接:http://www.eeo.com.cn/2019/0121/346137.shtml

如果不告诉你结果,你觉得你和自己的父母比谁更聪明呢?理由是什么呢?
一代更比一代强,是这么简单吗?

以下原文:


当代人类是不是在变得更聪明?

如果以智商测试分数(IQ分)作为“聪明”即智力的度量,那么答案是肯定的。自从有IQ测试以来,一百多年中,一代一代测试人的IQ平均分在持续地提高。世界范围内,从1909年到2013年,IQ的平均分每十年增加3分。标准IQ测试的平均分是100,30分的增长意味着从“智力中常”到“智力高超”的变化。因此可以说,人类智力不仅在提高,而且提高很快。

新西兰学者弗林(JamesFlynn)1984年在一篇开创性论文中,指出美国IQ平均分在1932-1978期间有大幅度提高,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研究领域。其名称叫作“弗林效应”,其内容是“IQ提高的长期趋势”。一开始,学者们,包括弗林自己,都对这个现象感到疑惑。公认智力是高度遗传性禀赋。从遗传角度看,有些社会变动会导致群体的智力提高,例如“优生学”工程,让聪明人比常人多生孩子,又如人们大批与远处乃至外族人结婚(从而避免近亲繁殖,增加混血优势)。二者都需要一代一代长期持续才能有成效。但是二十世纪中并没有大规模发生这样的变动,时间也太短,因而弗林效应无法用遗传变动来解释。

对这个新课题随后展开的研究,重点在两个方面:确认“IQ提高的长期趋势”的存在(结论是肯定的),寻求IQ提高的原因(已有基本共识)。这些研究产生了一些饶有兴味的成果,涉及社会进步和人类提升的一些重要层面。本文试做简略的考察。

如何测度智力

IQ测试是一套题目,覆盖了常识、理解、算术、类同、记忆、词汇、图像、积木、排列、拼图、符号等领域。在制定标准化IQ测试时,首先由专家出题,再找出一组标准化代表性的测试人作题。然后,对他们的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测试组得分的均值为100,均方差设为15(均方差是表明一组人群得分的散布程度的指标)。经过这种技术性的标准化处理,应试者得分就呈现正态分布。

以IQ的均值为100为前提:有68.2%的人的分数落在100上下15分(一个均方差)的范围,即(85-115)区间,这组人拥有平均智力。向右方(高分方向),有13.6%的人得分在(115-130)区间,称作智力高于均值的人。得分高于130(两个均方差之上)的人有2.2%,是智力高超的人。向左方(低分方向)的情况与右方对称。

每年都有许多人参加IQ测试,参试者可以根据得分判断自己的智力在人口总体中的位置:得110分?那是中常资质。得132分?那可是智力高超!比较一个参试者在数字、空间、逻辑、词汇、创造、记忆等领域的得分与标准测试组的差异,还可以判断这个参试者智力的相对强项和弱项。

专家们已经开发了不少标准化的IQ测试,普遍采用的有用于成人的WAIS测试(WechslerAdultIntelligenceScale)和用于儿童的WISC测试(Wech-slerIntelligenceScaleforChildren)。此外还有一些注重特定领域智力的测试,例如专测逻辑思考能力的Raven测试(下文将说明)。IQ测试广泛用于征兵、招工和其他场合的人才筛选中。

一套标准化IQ测试题,使用一段时间就要更新。例如,WISC测试最初是1949年开发的,后来在1974、1991、2003和2014年更新。更新时,要找一组新的代表性测试者,参加新试题的考试,再对他们的得分作标准化处理。为了保证IQ试题的延续性,会让新测试组去做以往的测试题。这恰恰成为检验IQ提高的一个方法。弗林最初就是根据1974年更新时测试组做1949年测试题的结果,发现IQ提高的现象。他说,实际作业中,每一次这样的考试,新测试组去做老测试题的平均得分,都高于100。后来许多学者分析不同的IQ测试、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资料,都看到同样的结果。

可以参照图一来直观地理解弗林效应。图中左边的钟形曲线是1932年测试组的得分情况,其均值为100,均方差为15。右边的钟形曲线是1997年的测试组去做1932年的测试题的情况,其得分曲线向右移动,其均值提高到120,而且,有超过20%的人得分高于130。按1932年标准,他们会被认为是智力高超者。学者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后来的人变聪明了,智力提高了。

图一:弗林效应

解释IQ提高:弗林效应的验证

对弗林效应最大规模的经验验证,是2015年发表的Pietschnig&Vo-racek的研究,他们根据31个国家4百万人参加的271个样本,考察了1905-2013期间的IQ变动。这项研究成果可以用图二来概括。

图二中每线条代表一个地区的IQ变动情况,为便于比较,每个地区最早测试的成绩设定为0,因此每个线条就表示这个地区IQ在以后年代中的增值。例如,美洲1909-2006期间IQ提高33分,亚洲在1950年以来的半个世纪IQ提高35分。每个地区采用的IQ测试不同,测试开始的年代也不同,因此各条线之间的增长情况不可比。但是共同的趋势是一目了然的:每条曲线都是上升的,而且是连续上升,没有下降、波动。注意有些曲线的上升有趋缓迹象。

图二:1909-2013期间IQ提高情况

现在学界共识是弗林效应已经在众多扎实的数据分析得到确认:在每个主要智力测试中,对每个年龄组,在每个智力水准上,每个发达国家(后来发现在亚洲、非洲广大地区)IQ得分都在上升。世界总体的情况,如图中粗黑线所示,是一百年间IQ提高30分。

当然,在任何研究领域中学者永远有不同看法,对弗林效应,仍然有学者就概念和数值测度提出质疑。近年来有报道,在某些北欧国家IQ在下降。本文仅简介学界主流观点。

哈佛教授平克(StevenPinker),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畅销书作者,2018年 2月出版了新著《EnlightenmentNow》(中译本《当下的启蒙》,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主旨是:自启蒙运动以来,人类社会一直在提升,推动力量是启蒙运动倡导的四个观念:理性、科学、人文主义、进步。书中分章列举了一些最重要方面的进步:寿命、健康、食物摄取和营养、财富、分配不均、环境、和平、安全保障、民主、平等权利、知识、生活质量、幸福,等等。全书以详实的数据展示了一幅乐观向上的图景。这些进步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和各种天灾人祸的条件下取得的。书中在“知识”一章中简述IQ提高问题。这种全景视角有助于理解弗林效应,它是更大范围的进步的一部分。现在按照这个思路,来考察促进IQ提高的因素。

脱贫的成果

本文开始时提到学者对智力提高现象的困惑:智力是高度依赖遗传的禀赋,但没有资料表明弗林效应可以用遗传因素解释。另一方面,经济学中有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一些同样被认为是高度依赖遗传的禀赋,例如身高、寿命,都有显著提高。促进身高、寿命提高的因素,包括消除饥饿、增加营养、减少疾病、改善健康等等。

沿着这个路径作研究,证实这些因素也促进IQ提高。这个结论易于理解。大脑这个精细的器官需要大量营养和能量,它主要由脂肪和蛋白质构成,日常消耗人体五分之一的能量。营养不良会影响大脑发育。一些疾病会影响大脑正常功能。身体健康、新陈代谢旺盛可以让大脑活跃敏锐。

改善健康、营养等因素促进IQ提高,这是经济增长的伟大贡献。但它们只能部分地解释弗林效应。原因是,它们的作用主要落实在IQ曲线的左半边,即智力偏低的人群。社会经济统计显示,低智商通常与食物短缺、健康欠佳、营养不良等指标相关,营养、健康方面的改善导致这些人的IQ提高。反之,高智商的人一开始就比较富裕,有相对良好的营养和健康,对他们,这些因素的促进作用就比较弱。研究确实发现,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弗林效应主要集中在IQ曲线左端,把原来智力不高的人们提升到平均水平。但是,这种作用有其限度(超过一定水平后,更多食物、营养就使人发胖而不是变聪明),也不能解释大量资料显示的人口总体的整条IQ曲线向右移动的现象。

教育的推动

要解释IQ的整体提高,学者们首先提出并确认的因素是教育——正规入学受教(formalschooling)。教育使儿童增加词汇量、提高语言和算术能力、扩展知识,这些都在IQ测试考题的范围内。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义务教育、男女平权等法案的实施,教育逐渐普及(更多儿童上学)、普遍(男女儿童都上学)、延伸(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在经验研究、统计分析中,反映“教育”这个因素的最常用指标是“在校受教年数(yearsofschooling)”。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校受教年数”的增长对IQ提高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弗林认为它是IQ提高的第一位因素。

美国15-64岁人口计平均在校受教年数(初、中、高等教育合计),普遍高于其他国家,因为美国在实施义务教育方面有领先优势。1852年从马萨诸塞州开始,1900年扩展到31个州,1918年所有州都要求学童完成小学义务(免费)教育,后来延伸到高中义务教育。在校受教年数从1870年4年增到2010年超过12年。普及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积累人力资本,从十九世纪晚期起,是美国经济起飞、高速增长、超越英法的重要推动力量。现代发达国家基本上普及了高中教育(12年)。中国的平均在校受教育年数自1940年开始上升,目前略超8年,差距是明显的。在校受教年数指标不能反映中小学教育现在存在的问题,这里不讨论。

需要指出,教育对IQ的促进作用并非单纯通过增加“在校受教年数”而体现,极其重要的是所教的内容。历史上,西班牙曾经是环球航海、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强国,但后来直到二十世纪中,它的经济在西方国家中总是处于滞后地位。西班牙的“在校受教年数”指标数值其实很高,但它的教育系统一直处于天主教教会控制之下。平民儿童在学校里只接受到关于圣经、教义问答和一些简单技能的口头教学。教会认为,对训练有素的神学士以外的任何人,科学、数学、政治经济学和尘世历史都是太具争议性的内容。现代阿拉伯世界的经济落后,也同样归因于教士实行的思想禁锢。IQ的提高,主要依赖另外一种教育。

不同范畴的增量

在这方面的追溯研究成果丰富,进一步揭示了究竟在哪些领域的哪些因素,有效地促进了IQ的提高。一个代表性成果是弗林在2007年出版的《什么是智力(WhatisIntelligence)》一书。他根据美国儿童的WISC测试结果,分析了在各种智力范畴中IQ分数的增量。结果发现,只有一小部分IQ提高是在学校直接教授的知识领域(常识、词汇量、算术等),而大部分IQ提高发生在抽象思维、逻辑推理领域(诸如类同性试题、Raven测试等)。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显示在1940-2010期间,IQ总分以及一些特定领域的智力测试分数的增长情况。IQ提高中,增量最少的是常识、算术、词汇(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提高的能力),进步快、增量大的依次是理解力、操作力、IQ总分、类同性判断、Raven测试等涉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图三:Raven测试题

对这里谈到的智力测试作简要解释。一般把智力分成言语能力与操作能力两大类。操作能力测试有五种:完成图像,排列图像,设计积木,数码符号,组装部件。当代父母经常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玩拼图、积木时展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就是这种智力。

Raven测试考的是逻辑推理能力,图三给出一个例子。图中有三横行,每行三图,上两行中,从左到右三图中黑色小块在顺时针旋转,这是给定的逻辑序列。因此第三行中的第三图的答案,应该遵循同样方式确定。Raven测试完全脱离具体现实世界,只涉及抽象图形,不依赖具体知识。测试者必须能够理解用抽象符号表现的逻辑关系,并做出正确的推理。

举几个例子说明抽象思维、逻辑判断测试题。类同性(similarity):“‘小时’和‘年’有什么共同性?”(答案:都是时间单位)。类比性(analogies):“如果‘鸟’与‘蛋’相联系,那么‘树’与什么相联系?”(答案:种子)。逻辑推理:“假定在国家A任何东西都用塑料制造,那么,那里的烤箱是塑料做的吗?”

最后这个逻辑题看起来再简单不过,却有着显赫的历史。典故是:1930年代,著名心理学Luria在当时的苏联边远乡村做调研,他记录了与一个农民的如下对话。

问:在常年下雪的地方熊都是白的;国家A常年下雪;在国家A,熊是什么颜色?

答:我只见过黑熊,我不谈我没有见过的东西。

问:但是我的话语包含了什么结论?

答:要是一个人从来没有到过那里,他就不能根据某些话语说出任何意见。

这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经典例子,上述烤箱问题就是它的一个现代版本。Luria还记录了以下问答。问:“狗与兔子有什么共同点?”答:“人们用狗抓兔子”。在IQ测试中这本来是一个归类问题,需要的智力是把具体事物放进抽象范畴中,因此要说“它们都是哺乳动物”这样的答案才对。确实,不能超越自己经验范围的事物而作抽象的理性判断,不能应对假设的问题,是智力短缺的表现。弗林认为,在抽象思维领域的进步,是促进IQ提高的第二大因素。

分析性思维方式与环境提升

很自然,接下来的问题是:在抽象思维、逻辑判断领域,又是什么促成了人们能力的提高呢?研究表明,有教育和环境两大类因素。此处说的教育,是指其内涵,涉及教学原则、内容和方法,并非“在校受教年数”指标所能涵盖。这种教育建立在开明的理念上:自然科学理论是可以证伪的假说(因为没有被证伪而保留下来),人文社会学科知识要在独立思考、质疑、辩驳、分析中领会(没有强加的不容置疑的思想禁区)。因此,强调开放、理性、启发,鼓励挑战性思维、争辩式讨论。实际上,小学、中学未必开设逻辑课,但只要教学过程的重点在理解和推理,而不是灌输和背诵,就可以培育“分析性思维方式(analyticmindset)”。上述那些IQ逻辑试题,考的正是这方面的能力。很多学者还指出,美欧国家现代教育中的考试,不以背诵知识为重,而以理解、分析、推理为主,实际上帮助了学生熟悉IQ测试题,从而提高IQ分数。

环境类的因素有很多。总起来说,现代世界充满了抽象的符号和概念,例如,地铁、机场的符号指示牌,孩子玩的电子游戏机的键盘、屏幕,成人用的计算机中的软件应用,电视新闻中常见的图表和常说的概念术语,等等。因此人们日渐熟悉越来越多的视觉符号,越来越习惯对符号概念作判断思考。当初人类老祖宗在丛林环境培养了一种本能反应能力,一有异常的声光信号,不假思索拔腿就跑,因为树丛后面可能窜出狼或虎。在后来的文明进化中,人类逐渐发展了语言、算术、常识等方面的智力。现代人身处数码技术的环境中,就像是时刻处于逻辑链条的节点,需要对(以符号表示的)事件作是、否、和、或(YES/NO/AND/OR)等判断,再采取下一步行动。这样的环境,当然导致智力测试中抽象思维、逻辑判断领域分数的提高。弗林认为,现代世界中无处不在的视觉符号,是促进IQ提高的第三个因素。

就适应环境而言,现代人适应当代世界,和采猎时代、农耕时代的前辈适应当时的世界,程度未必有多大差异。经济、技术、社会进步带来了更复杂的世界,人们的应对能力也就相应改进。这就是说,人类自己创造了新环境,又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智力。

结语

现在来总结一下关于智力提高的研究成果。弗林效应,即“IQ提高的长期趋势”,已经被大量研究确认。促进IQ提高的因素包括生理体质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公认最重要的是营养、健康、教育和环境提升。教育这个因素中,在校受教年数的增长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贡献在晚近更加突出。历史经验表明,以定于一尊的教义禁锢思想的教育,以背诵、应试为核心的教育,都与提高智力相悖。现代环境激发了人们在抽象思维、逻辑推理领域的智力快速提高。

值得在最后提及智力提高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与“什么因素促进IQ提高?”反向的因果链条是“IQ提高,影响了那些事物?”这方面的基本问题是:IQ提高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是否促进了个人福利?研究提供了肯定的答案。就全社会看,IQ提高可以促进人均GDP增长速度,改善寿命、闲暇时间等福利指标的提升。从个人角度看,IQ提高有助于健康、长寿、职场成功、财富积累(但未必增进幸福)等等。这些研究成果符合人们基于常识的预期,同时,为IQ提高涉及有关因果因素提供了正反馈或者说良性循环的图景。

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兴起的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民粹主义的逆流,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智主义。平克《当下的启蒙》一书展示,从启蒙运动以来人类发展的主流,是理性、科学、人文主义、进步。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回顾那个主流中的一个成就,人类智力的提高,给人以启迪和希望。

本篇已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