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to 完美的胖达
Great! Next, complete checkout for full access to 完美的胖达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Success! Your account is fully activated, you now have access to all content.
[转]穷养与富养:为什么现在养个孩子那么难?

[转]穷养与富养:为什么现在养个孩子那么难?

. 约 29 分钟读完

原文链接:https://www.guokr.com/article/445861/

教师节,发篇这个,应应景。

以下原文:


2018年11月,一个上海5岁男孩的15页简历出现在网上。简历里,这孩子2岁开始听诗,5岁能唱百首古诗,4岁半开始学钢琴,认识的汉字有1500个,读过的英文书列了408本,走过国内外三十几座城,上过记忆训练课,同时有围棋、游泳、绘画等爱好……可谓行千里路,读百卷书,全十项能。

5年前,另一份幼儿园孩子的简历也曾引起热议。那是个北京小孩,据简历,这孩子还没上小学,就已经在某英语培训班里“完成Pre-K、K、prerise三阶段学习、进入S1课程”,能写300多个汉字,能进行日常英语对话,还由中央音乐学院专业老师一对一教了钢琴,另外还学了轮滑、冰球、武术,并获得“‘协会杯’北京市青少年冰球超级联赛单场最佳运动员”。


北京幼儿园小朋友(左)和上海幼儿园小朋友(右)的简历。

对这些幼儿园简历,网上的评论主要分为四个方向,“看完不敢生娃了”未雨绸缪型;“我的简历不如幼儿园小朋友”感叹自伤型;“现在的孩子还有童年吗”救救孩子型;以及“时代不同了我家也这样”疲惫骄傲家长型。

现在的孩子都这么厉害了吗?我们是不是过度“富养”孩子了?还能按过去的样子“穷养”孩子么?

富养的孩子日程满,穷养的孩子自己玩

育儿有个永恒的主题,富养vs穷养。但到底什么是富养?什么是穷养?

有人关注物质,认为让孩子从小不缺钱、长见识、多享受,就是富养。反之,限制消费,鼓励打工,即使家里有矿也要假装破产,则是穷养。

有人则关注精神,认为父母用心关注,给孩子很多爱,就是富养。反之,对孩子漠不关心,缺少交流,就是穷养。

不同的定义,带来了不同的看法。于是有人说富养好,富养的孩子自信开朗,不受诱惑,赢在起跑线。有人说穷养强,穷养的孩子勤俭能干,吃苦耐劳,天将降大任。

社会学家又是怎么定义穷养富养的呢?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曾经进到88个家有小学生的美国家庭里,近距离观察他们的育儿方式——有多近呢?用拉鲁的话说,就像“家里的宠物狗”,家长和孩子们既自然放松,不介意研究者的存在,又允许研究者一直跟着他们。这88个家庭里,孩子有男有女,种族有黑有白。拉鲁近距离观察的结论是,孩子性别和种族都不是决定因素,家长小时候经历的养育方式也影响不大,真正影响育儿方式的是家长现在所处的阶层——学历和收入较高的中产家庭“富养”孩子;学历和收入一般的工人家庭、以及打零工或失业吃救济的贫困家庭,则“穷养”孩子。

拉鲁把富养叫做“协作培养”(concerted cultivation);穷养则叫“成就自然成长”(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两种养法的具体区别如下——

①家长认为“育儿责任”包括哪些?

富养:认为家长的首要职责,是确保孩子的天赋得到发展。

为此,家长要不断培养孩子的见识、性格、特殊技能、社交能力,关注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活动机会。

富养派家长会给孩子讲故事、唱儿歌,陪孩子阅读、做手工、玩游戏、搭积木、锻炼身体,教孩子识字、认数、亲近大自然,即使忙累也听孩子说话,跟孩子讲道理,引导孩子形成观点,帮助孩子做作业,关注孩子在外的遭遇,如果觉得有问题就出手干预。

家长就像直升机,时时盘旋在孩子头上关注。大人和小孩的生活紧密纠缠。


富养派家长密切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图片来源:indianfolk.com

穷养:认为家长的首要职责,是给孩子提供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比如食物、衣服、住所、医药、基本的道德教育、在孩子受伤痛苦时安慰孩子。

对于经济一般的家庭来说,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已经很不容易。家长没有时间精力金钱再去安排孩子的课余活动,他们只希望孩子安全就行。因此,家长常常会强调安全和纪律,在满足这两者的前提下,孩子可以自由成长。

在穷养的家庭里,家长努力维持生计,孩子自然而然地成长。大人做大人的事,小孩玩小孩的事,界限分明。

②孩子的课余时间怎么安排?

富养:孩子的日程满满当当,全是各种有组织的活动,比如补课、声乐、乐器、舞蹈、艺术、游学、夏令营、正规俱乐部、有教练有正式比赛的体育活动。

这些活动是家长主动安排,家长会向孩子提议一些备选活动,然后根据孩子的爱好和家长的偏好来选定最终日程。

此外,家长还会特意带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动物园、看现场演出。

家庭聚会虽然重要,但如果和孩子预先安排的活动冲突,就以参加活动为优先——毕竟这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嘛。


陪孩子阅读是典型的富养选择。图片来源:stayathomemum.com.au

穷养:孩子的日程空空荡荡。家长不给孩子安排有组织的活动,除非孩子主动明确要求,才会加入少数几个活动。

孩子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决定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可以自己选择怎么度过闲暇。大部分时候,孩子都在看电视,玩游戏,帮忙家务,和家长一起外出办事,和亲戚朋友一起玩,自己想办法找乐子。

家庭聚会很重要。孩子的一大活动就是参加亲戚相关的聚会,如婚礼、葬礼、生日、节日派对等。

③家长和学校的关系如何?

富养:家长积极参与学校事务,开家长会,帮学校募款做义工,加入家庭教师协会(PTA)。

家长非常关注学校老师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会通过多种渠道(和老师交流、向其他家长打听、听孩子自己说)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觉得有问题时会积极干预。中产家长的学历和背景往往不低于学校老师,因此他们对于学校没有仰视感。

学校对中产家长的态度是爱恨交织的,爱的是他们在培养孩子上的努力,恨的是他们常常会想办法给学校施加压力,以争取一些特权,比如老师的特别照顾,或者进入天才班的机会。

穷养: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家长对学校既依赖,又无助挫败。

这些家长想把教育完全交给老师和学校,因为觉得教育是老师的专业技能,自己不会做。也因为在他们看来,教育是老师的工作职责,不是家长的。

然而,现在的学校更强调家长主动负责,成为孩子教育里的主导。因此,学校常常会敦促这些家长担负起更多,做得更多,也就是按照“协作培养”来富养孩子。但学校的敦促在这些家长看来,简直就是在推卸责任,增加家长无谓负担。

这些家长基本只有“听自己孩子说”这个渠道来了解小孩在学校的状况,能去开家长会的都算特别认真负责。


在越南,贫穷家庭的孩子走过长长的土路去上学。这样家庭的家长一般没有太多心力去注意孩子的教育。图片来源:thanhniennews.com

以上三条是最主要的区别。其他科学家在评定养育方式时,也多从这三方面入手打分。

还有一些更细节,但同样泾渭分明的区别——

④家长和孩子的对话方式。

富养: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的主见、思维方式和沟通能力很重要,因此会和孩子讲道理,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家长和孩子可以谈上很久,话题主要围绕着孩子的生活、参加的活动;也讨论周围发生的事、最近的新闻、新知和抽象概念。

家长不希望简单地命令孩子服从,而是采纳平等的说服教育。当孩子反驳成人时,家长抱着宽容乃至赞许的态度。家长还会教孩子如何跟成年人平等交流对答,如何勇于向其他成年人提出要求。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认为自己的意见很重要。好处是,孩子出去和其他成人交流时显得大方自如。副作用是,孩子会跟父母还嘴,会抱怨父母,会讨价还价,会向父母提出许多要求。

穷养:家长认为,孩子听话很重要,因此从小就会教孩子尊重并服从成人。认为不需要跟孩子协商,大人说什么,小孩子照办就是。如果小孩太不听话,体罚或者威胁体罚都是可以的。

家长和孩子很少长谈,也不会特意通过对答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绝大多数对话都是简单的指令,或者谈论家里需要做的事。如果孩子主动说起自己的兴趣、参与的活动,家长听完也不会给太多反馈,因为家长打从心里就不认为孩子的兴趣活动有多重要。

家长下命令,不解释理由,或者只是给出极其简单的理由(比如说,“因为我是你妈”)。孩子默默服从,不反驳不质疑——这无疑大大减轻了养育孩子的工作量。


要求孩子闭嘴听话,不跟孩子长谈,是典型的穷养方式。图片来源:redd.it

⑤孩子的玩伴是谁?在玩些什么?

富养:玩伴是在校的同学,或者参加有组织的活动时认识的同伴。这类活动往往按年龄和性别来组织,所以玩伴也是相近年龄、同样性别,比如说,一起上入门钢琴课的是差不多年纪的小孩子,一起参加篮球比赛的也是同一年级的同性别小孩。

孩子参加的活动经常变化,所以玩伴也常常变化。常常有成年人来指导他们怎么玩,比如教导他们象棋或者棒球的规则。

由于孩子分头参加的活动太多,所以跟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反而少。这造成了富养的家庭里,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比较疏远冷淡。


菲律宾的富养孩子玩耍时,往往是有组织、有教具、有图书的。图片来源:children.org

穷养:他们跟兄弟姐妹(包括堂表亲)、住在附近的小孩一起玩。血缘和地理位置决定了玩伴,所以玩伴们可能年龄不一,大孩子和小孩子会一起玩。

小孩会玩自己设计规则的游戏,游戏地点常常在室外。

家里空间很小,几无隐私可言。如果家里有电视,“室内活动”就常常是兄弟姐妹一起看电视。兄弟姐妹(包括堂表亲)相处的时间很多,因此感情比较亲密。


菲律宾的穷养孩子玩耍时,往往是在室外自己找东西玩。图片来源:children.org

⑥关于金钱这件事。

富养:孩子和家长觉得自家不算有钱,因为他们对比的对象是富人,那些可以购买奢侈品、去海外度假、上昂贵的私立学校的人。

这些中产家庭的孩子不会想到,有些父母付不起孩子的医疗费用、活动花费甚至基本衣食住行。在他们看来,小孩的学校或者课外活动的需要花钱时,家长就直接按需支付,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向家长要求买东西。

家长和孩子也很少谈及钱,谈论的话题虽多,却不包括“家里缺钱”这一话题。即使家里一时真的缺钱(比如家长突然失业),中产父母还是会努力把孩子保护在“不缺钱”的幻觉里。

穷养:“缺钱”是日常话题的一部分。家长和孩子常常谈到钱,什么事因为没钱所以做不了,什么东西等有钱了就可以吃一顿,哪里能弄到钱或者借到钱,最近有什么便宜商品可以买。孩子非常清楚家里的经济状况,因此即使出门逛街,也不会主动要求买东西。

衣食住行需要精打细算,医疗、玩具和课外兴趣班则是奢侈的特权——除了报名费、学费,还有书费、制服费、乐器费、材料费、交通费、送给教练或老师的礼物开销,如果要去外地还有住宿费……在中产父母看来完全可以承受的兴趣班,对贫困和工人家庭却是很大的负担。

富养的孩子成绩好,穷养的孩子更听话

说完富养和穷养的区别,各位家长们只要对号入座,大概也知道了自己家是哪种养法。

这两种养法到底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先说说家长的感觉——

富养给家长带来的压力很大,对母亲造成的压力尤其大。因为育儿事务更多地落在了母亲身上。即使父母双方都有全职工作,也往往是母亲主导和规划孩子课外活动,父亲只是有时间时帮下手而已。

孩子的日程满满,意味着家长的日程更满——寻找合适的活动、评估对比、为孩子报名、缴费、清洗制服、整理用品、准备吃喝、和老师教练沟通、接送、在场作陪……每一件都需要时间精力,而且都有截止期限,家长的生活里就这样活生生多出一大堆死线。假如家里孩子不止一个,那么更是常常会出现时间冲突,家长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工作时间来适应。

长期这样疲于奔命地赶着一个个死线,对精神和身体都是极大负担。家长(特别是母亲)感觉疲累忙乱、精神紧张、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闲。


富养家庭里,母亲基本都在崩溃边缘。图片来源:famlii.com

相较而言,穷养的家长则要悠闲一点。结束工作,干完家务,之后就是属于大人休憩的时光。家长们不必急匆匆地带着孩子跑来跑去,也不必绞尽脑汁把所有人的日程排来排去。

孩子的感觉又如何呢?

富养的孩子跟家长一样疲惫不堪。一是因为接踵而至的一条条死线,永无止境的一个个竞争。二是因为,家长随时投来的关注,虽然是爱,也是压力。孩子感到有必要以“成功”来回报家长,结果就会身心皆疲。

另外,富养的孩子习惯了自己的日程“被安排”,一旦有了空闲,反而不知怎么打发时间。

结果是,富养的孩子有活动时感到疲惫,没活动时感到无聊。

穷养的孩子则擅长自娱自乐。他们有很多自由时间,很多玩耍的创意,虽然玩具很少,但他们用更多的想象力和人际互动来补足,玩得投入又开心。他们绝不无聊,活力十足——事实上,家长常常会觉得孩子活力太充沛了。

比起富养,穷养更接近想象中“童年”应该有的样子。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富养孩子,即使这些家长自己是穷养大的,曾经享受过童年时的闲暇?

因为富养的孩子,确实有优势。

①学业优势,成绩好。

这是一群在起跑线上抢跑的孩子。他们在上小学前就已经认得英文字母,能从一数到一百,会写自己的名字。等上了学,他们能挤进快班,得到参加竞赛的少数名额。

2008年,《社会科学研究》期刊上一篇宾州州立大学的论文发现,中产阶级父母更多采用协作培养,而协作培养的孩子阅读测试成绩更高,老师也对这些孩子的语言水平有更高的评价。2009年《社会科学研究》期刊上的另一篇论文显示,家长采用协同培养,能给幼升小阶段的孩子带来知识优势。日本研究者也发现,大学学历的中产阶级父母早早就将孩子送去补习班,限制孩子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主动安排孩子的课外活动——越接近升学考试,参与艺术、体育类课外活动就越少,直接针对课程的补习就越多。而小学时就开始接受协作培养的孩子,在初三中考时会有更好的学业成绩,未来的学历和职业成就也会越高。2015年一篇研究美国高中生的论文则发现,父母是否采用协同培养的方式来育儿,以及好朋友对学业的态度如何,直接影响着高中生的学业成绩——难怪家长们不仅要安排孩子的日程,还要干涉孩子的交友。

富养的孩子尽管压力很大,但一旦他们尝到甜头——比如在考试或比赛中脱颖而出——还是会感激家长在背后提供的助力。而且所有富养孩子的家长都知道,一旦孩子成功被某个牛校快班录取,就如同踏入某条快车道,好处能持续好几年。

②社交优势,懂沟通。

富养的孩子从小习惯了和成年人平等对话,也从家长那学到了跟工作场所的其他成人打交道的办法。他们的词汇量更大,更理解抽象概念,更懂得协商(来源于跟父母的顶嘴和讨价还价),和专业人士或者权威人士打交道时更自如,能直视着对方的眼睛、坚定握手、流利对答。他们能跟医生说明自己的身体状况,敢要求老师为自己调整教学方法……管理机构大多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敢提要求的才能争取到特殊待遇。而富养孩子的这些举动看似微小,却能渐渐累积成巨大优势,让富养孩子在制度里生活得如鱼得水,更能让人际互动向着有利自己的方向发展。

③职业优势,提前掌握一些工作软技能。

软技能不是硬技术,但却同样是工作里非常需要的技巧。

比如说,时间管理。由于日程太满,不同的活动可能会出现时间冲突,因此,富养孩子早早就学会了按照轻重缓急来有序安排活动。

又比如说,富养的孩子参加乐队、合唱队、足球队,能习得多种软技能——在“被注视、被评价”的压力下表现,和从未见过的对手合作或比赛,在有明确规定的团队里工作,坚持对自己队友的责任,胜利时如何不失风度,失败时如何咬牙坚持。


富养派家长会对疲惫不堪的孩子说,“等你长大了,你会感谢我的。”很多时候确实如此。图片来源:imgflip.com

当然,穷养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优势。

穷养的孩子从小就被教导要尊重大人,要听大人的话。这让他们在面对权威机构时有种局促感,而没有理所当然的优越感和特权感,也不会期待别人特别照顾自己适应自己。这种特质可以说是优点也可以说是缺点,端看所处的环境是否赞赏。

穷养孩子的第二个优势,就是自由度大。他们更像“人的自然生长”,在家长划定的界限内,他们不受束缚,按自己的兴趣自由成长。相比之下,富养孩子更像一个家长精心策划的项目。这让穷养的孩子没有窒息感,更有机会探索自己的内心,更知道怎样度过纯属自己的闲暇时光。

穷养孩子的第三个优势,是和兄弟姐妹间的深厚感情。在未来的很多时候,这份感情带来的精神安慰与物质帮助,能支持着他们度过难关,继续坚持。

穷养孩子的这三个优势,其实在人生里也很重要。问题在于,现在的社会主导机构不看重这些优势,这就让穷养孩子在标准化考试分数落后,简历看上去也不那么光鲜靓丽。

孩子到底该富养还是穷养?

选择富养,是因为焦虑。选择穷养,是因为……穷。

为什么工人和贫困家长选择了穷养?

首先,这些家长真的已经尽力了。让孩子起床,洗脸,刷牙,吃饭,收拾书包,送他们上学,接他们回家,吃饭,洗头洗澡,换睡衣,在孩子生病时带去看医生……光这些事务就已经足够累人。工人和贫困家庭的生活里还有更多麻烦——他们的工作消耗更多体力,更没有时间弹性,也不可能在家工作。他们可能没有车,这就让接送孩子更耗时费力。他们家里的冰箱坏了、洗衣机坏了,而且没法简简单单地换台新的。他们要花更多时间去寻找或购买便宜货。总之,一切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对于他们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他们真的没有资源再去供养孩子的课外活动。

第二,穷养的父母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他们并不会把自己跟那些富养的父母对比,而是更多地跟身边那些非常不靠谱的父母对比。比起那些“完全不养”、“时养时不养”、“瞎养乱养”、“亲友家云放养”,“穷养”就是这个环境里的“相对富养”。工人父母和贫困父母觉得,自己能负担起孩子的衣食住行、学费、其他生活必需品,就已经很不容易,值得肯定了。

第三,穷养的父母也不太信任那些“推崇富养的建议”。他们可能对专家不那么信任,或者根本不关心现在流行的育儿建议,即使关心了也听不太懂,即使听懂了也没有时间精力照做,甚至即使努力去按照建议里做,也不一定能得到好结果。

有篇发在2012年《社会学视角》上的研究就显示,大学学历的父母与学校互动越频繁,老师对孩子的学业、能力、性格评价就越高。然而,高中学历的父母跟学校打交道越多、出席家长会次数越多,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反而越会降低。很可能是因为学历低的家长跟老师的世界观相差太多,结果沟通后导致印象变差,还不如不沟通。


穷人家的孩子学业上越来越落后,这也让家长常常不愿意与学校沟通。图片来源:europeancleaningjournal.com

而中产家长选择富养,则有两大原因。

一是出于他们自然生出的焦虑。富养的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未来能否安身立命,会不会阶层下滑。家长们觉得这世界越来越动荡危险,经济形势随时转坏,不确定风险很大,高薪稳定的“好工作”越来越少。为了争夺少数“好工作”,就要先争到顶尖学校的名额。

很多中国中产家长心里的底线是——就算顶尖大学进不去,一个普通本科文凭总是要的吧?然而,假如你不在北京上海天津,那么中考后只有一半人能进入普通高中,另一半去就业或者就读职业高中。高考也只有一半左右的人能考上本科,其余人则被大专录取或落榜。

以我老家福建为例,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是,2014年初中毕业34.31万人,同年普通高中招生20.86万人;2017年这批人参加高考,本科招生数11.9万。也就是说,福建初中毕业的孩子里,只有三分之一能拿一张本科文凭。


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在教育部分可以查到各省市的具体数据。图片来源:data.stats.gov.cn

这就是为什么中产家长们时时关注最新的“育儿专家建议”,送孩子去补课,去学音乐,学素描,学游泳,去参加一切他们认为能给孩子提供优势的活动。

二是,整个社会的“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也在推着家长富养。

麦当劳是标准化的快餐巨头,它追求的四点——效率(efficiency),可计算(calculability),可预测(predictability),可控制(control),已经成了当代的神圣标准与至高美德。职场如此,校园亦然。

我们想要一切都像麦当劳一样,以最高的效率从原料到产出(效率);用精确的数字来衡量整个过程(可计算);到处都提供一样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可预测);用规范的流程和有限的选项来操控每个人的反应(可控制)。

机构办的课外活动班正是如此——经验丰富的老师提供了让孩子学习技能的最短途径,课时、成绩、孩子的提高都是可计算的,课程质量是可以通过口碑和价格来预测的,整个活动过程也随时处于严格控制下,老师和教练是可控的,孩子的反应也是可控的。

完美。而且这套体系的玩法是越有钱越轻松,一切都可以外包,只要你付得起相应的价钱。于是闲散的童年变成了一个个有组织的模块,每个模块在固定时间内提供固定数量的体验,最后共同搭建出一个可量化的童年。

这是最好的培养“人”的方式吗?

大概不是。就像经济学里的古德哈特定律,每当一项指标成为政策制定的目标,这项指标就会失灵。任何一项指标在成为评定“人”的标准后,就会因为人们过度追逐而丧失其原本的信息价值。然而,社会赞许了这种方式,于是每个人就努力跟着采纳这种方式。在机构的评定里,富养孩子凭着熟悉规则而获得了先发优势;资源有限的穷养孩子则在后面苦苦追赶。

说到底,养育孩子的方式,从来都不是由家长单独决定的。也许我们最需要记住的是,无论是穷养还是富养,很多家长都已经竭尽全力。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而不是更多的批评。

参考资料

  • 安妮特·拉鲁 (2018). 不平等的童年,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乔治·里茨尔(George Ritzer)著;顾建光译. 社会的麦当劳化 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11.
  • Bodovski, K., & Farkas, G. (2008). “Concerted cultivation” and unequal achie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7(3), 903-919.
  • Dumais, S. A., Kessinger, R. J., & Ghosh, B. (2012). Concerted Cultivation and Teachers' Evaluations of Students: Exploring the Intersection of Race and Parent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55(1), 17-42.
  • Bennett, P. R., Lutz, A. C., & Jayaram, L. (2012). Beyond the schoolyard: The role of parenting logics,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in the social class gap in structured activity participati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85(2), 131-157.
  • Cheadle, J. E. (2009). Parent educational investment and children’s general knowledge development.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8(2), 477-491.
  • Carolan, B. V. (2015). Unequal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high school: the mediating roles of concerted cultivation and close friend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37(7), 1034-1055.
  • Matsuoka, R. (2019). Concerted cultivation developed in a standardized education system.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77, 161-178.
  • 国家数据. (2018). 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3
  • 现代快报. (2013) 幼儿园孩子的简历让大学生自惭形秽.http://edu.people.com.cn/n/2013/0305/c1053-20679692.html
  • 赫海威. (2018) 5歲男孩15頁簡歷走紅網路,引發中國教育大討論.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81102/china-child-resume/zh-hant/
  • 美国家教不只会教书. (2012). https://cn.nytimes.com/education/20121220/c20tutor/
本篇已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