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前言
在这门学问里,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仅靠直觉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如果学习者能把研究一个问题的时间分散开,并阶段性地回顾这个问题,那么他们就能记得更牢。同样,如果他们可以穿插研究不同的问题,那么效果就比一次研究一个主题要好。因此,我们会大胆地一次谈到多个概念,并在不同的章节重复这些原则。这样读者记忆起来就会更牢靠,也能更有效地应用。
1 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
首先,要想学以致用,就必须记忆。只有这样,已经学会的内容才不会在将来被需要的时候消失。其次,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并记忆,终生不怠。
再次,学习本身是一项可以获得的技能。最有效的策略往往不是依靠直觉。
天性懒惰孕育了认知规律和心智模型
人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这其实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进行集中练习意味着我们在机械地、快速地重复一些东西,想把它们烙在自己的记忆中,也就是“熟能生巧”。一个例子就是考试前的“填鸭”。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与反复阅读这种复习方法相比,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会更有效。这种方法被称为检索式练习。抽认卡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检索会强化记忆,并阻止遗忘。
一旦你能熟练地从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提炼出基本原理,也就是“规则”,你就更有希望在陌生的情境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与集中练习相比,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可以让你更好地掌握这种提炼技能。
细化就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细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把它和已知联系起来。越是能把新知识和已知关联起来,越是能诠释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就越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新旧知识间的关联越多,就越有助于记忆。
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能做到这些,就能更好地掌握复杂的知识。心智模型是外部现实在心理上的一种表现。
所以看完书或者看书时不断的写评论和书评是帮助大脑理解和真正认知书本内容的一种有效方法。
许多人相信,他们的智力水平是生来注定的,学业无成是因为先天不足。但实际情况是,每当你学到新东西时,大脑就会发生改变——经验会被一点一滴地存储起来。不可否认,每个人的天资不同,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通过开发心智模型,来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换言之,影响智力水平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你本人掌控的。了解这一点,你就可以用失败来证明自己确实努力过,从失败中获知更多的信息,知道自己是应该更加努力,还是应该尝试其他方法。你需要意识到,如果感到学习非常吃力,那是说明你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就像玩动作类电子游戏、试验新的自行车越野特技一样,想在已有的水平上有所进步,达到真正的专业程度,就要明白努力与挫折是必不可少的。犯错误并改正错误,其实是在搭建通往高层次学习的桥梁。
科学“照妖镜”下的学习方法
许多教师相信,只要让学生学起来更快、更轻松,学习效果就更好,而大量研究却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
人们对这种方法深信不疑,原因是多数人在学习的集中练习阶段成效显著。但从研究得出的结果看,通过集中练习取得的成效明显是短暂的,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忘却。
飞行员们必须在模拟飞机上使出浑身解数,证明自己掌握了标准操作流程,能够应对多种意外情况。在应对意外的同时,还要熟悉相应动作的节奏,将操作转化为肢体记忆。飞行模拟器提供的是检索式练习,这种练习安排了时间间隔,有穿插的内容,而且内容是多样化的,同时它还尽可能地让飞行员体会到飞行中的心理历程。飞行模拟器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形象的操作,而且这些操作和个人息息相关。模拟器也提供了一系列测验,帮助马特和他的讲师调整各自的判断,弄清楚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
事实证明,事先接触对事后记忆并没有帮助——仅靠重复无法增进学习效果。之后也有许多研究人员做过进一步的实验,考查重复接触或是长时间思考一件事情到底能不能对今后的记忆有所帮助。这些研究都证明并解释了这样的发现,那就是重复本身并不能带来出色的长期记忆。
掌握某节课或是课本中的某章,和掌握这些内容背后的道理并不是同一件事,然而重复阅读造成了一种假象,让你以为自己掌握了其背后的道理。能背诵课文或课堂笔记并不代表你理解了它们所描述的要义,也不代表你会应用这些内容,更不代表你知道如何把它们和已知联系起来。
自以为掌握了所学,是元认知欠佳的一个例子。所谓元认知,就是指我们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理解。能准确判断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这对于做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知识多不等于学习能力强
虽然标准化考试存在陷阱,但我们真正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在更好地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创造力。毕竟,没有了知识,分析、综合,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高级技能就都成了无源之水。正如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和他的两位同事指出的那样,“对要用到的东西一无所知,是不配谈实用的”。
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如果我们不把考试看作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尺,而是把它看成从记忆中检索学问的一种练习,并非“考试”,我们就可以为自己创造另外一种可能:把考试当成一种学习工具。
考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可惜我们看到这里的时候太晚啦。
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有两大显著的好处:一是这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就可以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上,加以改进;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东西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方便你在今后进行回忆。检索,也就是考试,可以有效地中止遗忘。
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有两大显著的好处:一是这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就可以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上,加以改进;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东西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方便你在今后进行回忆。检索,也就是考试,可以有效地中止遗忘。
小结
对于学习者来说,最好的习惯之一应该是进行有规律的自测,重新校准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现在我们知道了一些简单实用的策略,能让大家学得更好、记得更牢,而且这些策略人人可用,时时可用。这些方法包括各种形式的检索练习——例如低权重的小测验和自测、间隔练习、穿插不同但相关的科目或技能的练习,在别人教给你解决方案前先试着解决问题,从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提取基本原理或规则,等等。
2 学习的本质:知识链和记忆结
知识最终将变成条件反射
反思会涉及多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或是早期的训练内容,把这些和新体验联系起来,借助观察和思考,预先演练你下次可能采取的不同做法。
要想确保新知识在需要时派上用场,“你要记住在特定情况下需要担心的事情,把它们排成表:步骤1~4”,然后花心思钻研。这样在情况紧急、没有时间思考步骤的时候,你才能靠条件反射做出正确的举动。“你必须不断回忆这种操作,它才会变成条件反射。就像赛车手处理紧急情况,或是橄榄球四分卫进行避让一样,你必须能不假思索,在条件反射的驱动下采取行动。一遍遍地回忆,一遍遍地练习,这是非常重要的。”
自我检测: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今天我们从实证研究中得知,练习检索可以将知识学得更扎实,效果要远好于重复接触最初的资料。这就是测验效应,也被称作检索——练习效应。
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重复多次检索,而且检索之间要有间隔。这样才能让人努力达成认知,回忆才不会变成无意识的背诵。重复进行回忆似乎有助于巩固记忆,让大脑中的信息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增加并强化头脑中用于检索知识的神经回路。
这样才能让人努力达成认知,回忆才不会变成无意识的背诵。重复进行回忆似乎有助于巩固记忆,让大脑中的信息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增加并强化头脑中用于检索知识的神经回路。埃伯索尔德,还有经验丰富的四分卫、喷气机驾驶员、爱发短信的年轻人都知道,重复检索能把知识和技能深嵌在头脑中,使其成为条件反射,也就是大脑不需要刻意思考就可以做出反应。几十年来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然而,尽管研究成果与个人经验都证明了测验这种学习工具的威力,但传统教育环境中的教师与学生很少这样来运用测验,而且他们依然没有把测验当成一种学习工具。实际上,他们的认识远未达到这种程度。
2010年,《纽约时报》报道过一项科学研究:让学生阅读课本里的一段文字,然后选一部分人进行考试,让他们回忆阅读过的内容。一周之后再考察他们的记忆情况,结果发现接受考试的学生比没接受考试的学生多记住了50%的信息。按理说,这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但网上的评论却不这样认为:
“又有作者混淆了学习与回忆。”
“我个人倾向于尽可能少参加考试,尤其是我这种成绩差的,就更不用多考试了。在紧张的环境里,学习对记忆信息没有帮助。”
“人们不应当关注考试能否强化记忆。我们的孩子不能再做类似的事情了。”[插图]
很多评论者建议忘掉记忆,教育应当关乎高层次的技能。但是,你敢对自己的神经外科医生说记忆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毫不相干吗?
许多人对标准化、“检验式”的测验感到失望,是因为测验只被当成了衡量学习成果的方法。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做也让我们放弃了最有用的学习工具。是要学习基础知识,还是要培养创新能力,这根本就不是二选一的问题——两者都需要。一个人对已知掌握得越好,他就越能用有创造力的方法解决新问题。不练习独创性与想象力,就没法积累知识。同样地,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
只需1次自测,一周后回忆率从28%跃迁为39%
多次检索练习的效果一般都要好于只检索一次,尤其是有间隔地进行测验。后来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为何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学习运动技能来说,有一条理论是,如果立即反馈成了学习的一部分,那么等到真实环境下没有了这种反馈,学习者建立起来的模式就会出现缺失,进而影响表现。另一个观点是,反馈会频繁打断学习过程,带来太多变数,有碍学习者建立稳定的表现模式。
除了能强化学习与记忆效果,测验制度还能改善学生的出勤情况,能让学生预习(因为他们知道有小测验在等着),在课后安排测验还能增加学生们在课上的注意力,并且能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什么,哪里需要加把力气温习。这种测验还是一剂解药,可以解决误把重复阅读产生的流利感当成精通知识的问题。经常性的低权重测验有助于缓解学生们对测验的焦虑,因为这样是从更大的范围上分担成绩,考试不再是“一锤子买卖”。另外,这种测验可以让授课者发现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从而因材施教,调整授课方式。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网络授课中,低权重的测验都具备这些优点。
3 “后刻意练习”时代的到来
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
如果把学习定义为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以及能够在以后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那么你获得某项知识或技能的速度只是整个学习中的一个环节。等到需要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的时候,你还能想得起来吗?虽说练习对于学习和记忆来说至关重要,但研究已经证明,只有当练习被分散安排在有间隔的培训里的时候,才更为有效。集中练习可以快速收效,这一点往往表现得很明显,但随后而至的快速遗忘却不被人们注意。有间隔的练习,穿插安排其他的学习内容,加上多样化的练习,会让你把学到的东西掌握得更牢固,记忆得更长久,而且更为实用。但这些好处是有代价的:当练习有间隔、与其他内容有穿插且多样化的时候,你花费的努力也就越多。你会觉得花了更多精力,但收效却不划算。这种练习会让你感到学习收效来得更慢了,而且以前靠集中练习获得的快速改善以及确定感都不见了。
间隔练习使知识存储得更牢固
快速频繁的练习会产生短期记忆,持久记忆则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以及其他巩固过程,因此有间隔的练习更为有效。出现了一些遗忘后,再检索所学的东西,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这会重新触发巩固过程,进一步强化记忆。
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所以说困难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
从感觉上说,用穿插安排内容的方式学习,效果要比集中练习来得慢。教师与学生能体会到这两者的差异。他们发觉,用了穿插练习,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就要慢得多,而保持长期记忆的优势并不是那么明显。结果就造成穿插练习的方法并不受欢迎,而且很少被使用。教师们不喜欢它是因为见效太慢,学生们则认为这样做会导致混淆:他们刚刚对新资料有点儿了解,还没有熟练掌握的感觉,就要被迫转换到其他方面。但研究清楚地显示,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上看,穿插练习远比集中练习的效果好。
善用练习组合,带来成长性思维
与集中练习相比,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如何评估背景,以及辨识问题间的差异,从一系列可选的答案中选择并应用正确的解决方案。
在生活中,实际问题往往是以后一种方式出现的:我们在不经意间就会遇到问题与机遇,没有任何顺序。由于学习必须要有实际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能辨别出“这属于哪一类问题?”,这样才能选择并应用恰当的解决方案。
所以说保持Open Mind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
集中练习的错误观念很难被拆穿,即便有亲身经历也不容易做到这一点。
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是立体的
最为有效的检索练习,是那些可以反映出你今后如何运用自己知识的检索练习。决定你今后知识运用水平的,不仅是你知道些什么,还有你如何将你的所知付诸实践。就像体育界的一句老话那样,“把训练当成比赛,才能把比赛当成训练”。
小结
人们顽固地相信,自己把心思放在一件事上,拼命重复就能学得更好,认为这些观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且“练习,练习,再练习”的明显收效再次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好处。但是,科学家们把习得技能阶段的这种成绩称为“暂时的优势”,并把它同“潜在的习惯优势”区分开来。形成习惯优势有种种技巧,例如有间隔的练习、有穿插内容的练习,以及多样化练习,这些技巧恰恰会放缓有明显成果的学习进程,它们不会在练习中提高我们的表现。我们从表面上看不到成绩提高,也就没有付出努力的动力。[插图]填鸭式练习是集中练习的一种形式,它一直被比作贪食症——吃得不少,但没过多久基本上都吐出来了。把学习与练习间隔开来分期进行,让两者之间隔上一定时间,这样做就能让学习成果更加显著、记忆更加牢固,能有效地形成习惯优势。
进行穿插内容练习,不能是完成一个科目的全部练习再跳到下一个科目。你需要在每个科目的练习完成前就跳到下一个科目。
实践性的知识学习办法。
与穿插内容练习一样,多样化练习有助于学习者树立更开阔的心理模式。这是一种能力,掌握它的人可以评估不断变化的条件,并调整应对方式进行适应。可以说,穿插内容练习与多样化练习有助于学习者超越暂时性记忆,步入更高层次的概念性学习,并把它们应用到实际情景中,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更持久的学习效果。这些学习成果在运动技能中就表现为潜在的习惯优势。
4 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学习的三个关键步骤
想要巩固,将自己的知识点连接成网状是很好的方法,但是这需要你不断积累不同的知识点直到你发现之间的连接,也就是《穷查理宝典》中提到的办法。先得有知识,才会有知识网,就是这样。
新学到的东西并不稳固:其含义并未完全形成,因此会被轻易改变。在巩固过程中,大脑会识别并稳定记忆痕迹,这可能会需要数小时或更长的时间,而且涉及对新资料的深层次处理。科学家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大脑会重放或重新演练学到的东西,赋予其含义,填补空白,并把新知识和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和已经存储在长期记忆中的其他知识关联起来。理解新知识的前提就是具备已知。另外,巩固也非常讲究搭建新旧知识间的关联。
人们在学习某样东西的时候,一开始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因为最重要的方面并不是最明显的。巩固有助于组织并强化学问。同样的道理,在一段时间后进行检索很明显也有同样的效果,因为从长期记忆中检索一段内容的做法,既可以强化记忆痕迹,又可以让这些东西变得可以修改。具体来说,就是让它们能和最近学到的东西关联起来。这一过程被称为再巩固,是检索练习修正并强化学习的方式。
欲求新知,先忘旧事
能把一个概念理解得非常通透,说明它在你的生活中有实际用途,或是它有重要的情感价值,而且它和你记忆中的其他知识建立了关联。你的知识在头脑中准备得是否充分,是否能为你所用,取决于环境,取决于近来是否用过,取决于关联这些知识的线索是否够多、是否形象,以及你是否能利用这些线索及时将知识调取出来。
不同意。只有要学那些互相有冲突的知识才会这样。正常的学习新知识并不会这样,而是取代旧的过时或错误的过程。没有那么多人学了法语再去学意大利语的,更没有那么多人是要去当消防员的伞兵。
要是想学习新知识,你就必须忘记与复杂旧知识相关联的线索。
越容易想起,越不容易记住
首先,让练习增加一些难度,让人们做更多的努力,启用有间隔的、穿插安排的、多样化的练习,让表面上的成果来得慢一些。虽然这样做在当时会让人觉得收效不明显,但在之后却可以让学习成果更牢固、更准确,而且更持久。其次,我们在判断什么学习方法最适合自己的时候,通常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会受到自以为精通的错觉的影响。
学习中必须要做哪些“努力”
集中练习之所以会为我们铺设自以为精通的温床,是因为我们总是走马观花般地看待短期记忆中的信息,而没有在长期记忆中重构所学。就像反复阅读这种学习方法一样,通过集中练习达到的流利效果是短暂的,而我们所谓的精通感也是一种幻觉。真正能让我们重新巩固并深入学习知识的,其实是“重构”这个费力的过程。
在不同时机、不同环境下多次进行检索练习,其间穿插不同的学习资料,这样做有助于给这些资料建立新的联系。这个过程建立了彼此关联的知识网络,这种知识网络强化了你对自己专业的精通程度。这个过程还可以增加检索线索的数量,让它们能够充分适应今后各种应用场合。
这些“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
尝试解答一道题目或是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坐等信息或解决方案出现,这种行为被称为“生成”。即便是拿熟悉的资料来考你,就算是简单的填空也可以强化你对资料的记忆,增强你在以后回忆它们的能力。在测验中,想出一个答案要比从多个选项中选择一个答案更有利于学习。强迫自己写一篇短文还会让资料被记得更牢固。克服这类小困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学生们进行的是更高层次的思考任务,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提供的知识。
为解决一个问题而进行的尝试虽然会有失败,但这样做却能刺激你在发现正确答案后对其进行深度处理,为答案的编码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坐等答案送上门所没有的效果。解决一个问题总要好过记住一个问题的答案。尝试一种解决方法但得出了错误的答案,也是要好于不去尝试的。
化解因失败带来的焦虑感
类似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提到的思想。
非常有必要让学习者理解,学新东西时不仅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也是有益处的。
人们要想成为专家,就需要数千小时专心致志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人会努力超越自己现有的能力水平,而在通往精通的道路上,失败是必不可少的经历。
小结
学习总是建立在已知基础之上。我们是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这种方式来解读事件和记忆事件的。长期记忆的容量基本上是无限的。你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可能为新知识建立联系。由于长期记忆的容量颇大,所以关键是要有一种能力,让你在需要的时候锁定并回忆已知。回忆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对信息的重复使用(保持检索路径不会被忘却),也取决于你是否建立起了强大的检索线索,因为它能重新激活你的记忆。阶段性地检索所学,有助于强化记忆间的联系,也能强化回忆知识的线索,同时还能弱化连通冲突记忆的路径。检索练习若是没什么难度,那就不能强化所学的知识;练习难度越大,收效才越大。
5 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做出误判。优秀的判断是一项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技能,需要敏锐地洞察自己的想法与表现。有几个因素导致我们在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就面临劣势。其一是在不胜任某项工作的时候,我们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并认为没有理由调整自己的判断。其二是,身为人类,我们很容易被错觉和认知偏见所误导,盲从于那些我们为了解释周围环境而自行编织的故事,自以为是。想要更好地胜任一项工作,或者是成为专业人士,我们必须学着看出他人身上的能力,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采用那些能取得成果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客观的途径记录自己的进步。
没头脑的机制1和爱自省的机制2
机制1是直觉,是历史经验的集合。机制2是思考,是智慧的体现。
“机制1”很强大,因为它会调用我们积累多年的经验,以及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机制1”可以让我们在生死瞬间做出反应,躲避危险。在某个特定领域精心练习数千个小时,“机制1”就会让我们练习的技能变得非常纯熟。
学习时避免错觉和记忆扭曲
认知失调。要超越这种低级反应。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人类有一种叙事的欲望。这种欲望源于我们对模棱两可与随机事件的不适,它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当意外发生时,我们会寻求解释。这种期望厘清事情的心理会非常急切,即便我们遇到的事情并不重要。
划重点,中心思想。
从本质上说,我们的记忆是可以更改的,这不仅会干扰我们的感知,而且对于学习能力来说至关重要。现在你应该了解到,每当一段记忆被提取,我们都是在强化意识中到这段记忆的路径,而且这种强化、拓展及修改记忆的能力非常重要,可以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拓展已知信息和已知解决方案之间的联系。记忆和谷歌的一种搜索算法有些相似,学到的东西和已知的东西之间联系越多,对一段记忆做越多关联(例如把记忆和一个有形的图案、一个地方或是更长的一段经历联系起来),你就会拥有越多意识上的线索,方便今后查找并检索这段记忆。这种能力可以加强我们的能动性,也就是采取行动、有效活动的能力。同时,由于记忆可以更改,也就是可以调和互相冲突的情感需求、暗示与叙事内容,因此它完全无法保证你确定的事情就不会出错:即便是你最珍视的记忆,也不能代表事情发生时就是那个样子。
记忆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被扭曲。人们靠自己对世界的了解来理解一件事情,定下从未出现过的规则,好让一件事情更符合逻辑。记忆是重构出来的。我们没法记住一件事情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只记住其中对自己的情感影响最大的元素,剩余的空白部分则由自己用细节来填补。虽然这些细节与我们的叙事内容一致,但有可能是错误的。
所以不被测验的知识是不牢固的。幸好我们还可以用自己的文字写下来,这种情况下效果也不错。
倾向于把流畅阅读文字误认为是充分掌握了文字的内容,就会导致流畅错觉。举例来说,一个特别难懂的概念被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你在看到这一概念的时候,就会觉得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甚至会以为自己早已完全掌握了。就像先前讨论过的那样,通过反复阅读课本学习的学生,会把经由反复阅读获得的流畅感,当成自己学会了这一科目中的知识的表现,而且他们会因此过高估计自己在测验中的成绩。
是的,所以经常惊讶于他人抓不住重点的情况,因为重点只是我们眼中的重点。
我们会发现人类倾向于假定其他人与自己的看法一致,这个过程被称为“错误共识效应”。
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觉察能力如此重要。
当新问题出现时,我们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一次与以前完全不同,而把它当成像之前一样能熟练解决的问题。这样一来我们的方法就不奏效了,甚至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未能意识到解决方案并不适合,是另外一种有缺陷的自我观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你无法从不擅长的事情里学到知识
这就是为什么教练很重要。
橄榄球运动员也不是自我导向的,他的练习也有教练指导。同样地,多数学生在有教师的情况下会学得更好,只要这些教师知道学生在哪里需要改进,以及该如何安排练习才能让他们取得进步。
实践和测验才能暴露学习漏洞
注意教师和教练的区别。教练应让你自己发觉问题的所在。
教师应当给出纠正性反馈,而学生则要争取这样的反馈。
任何军队在被干掉之前都有自己的计划
模拟达不到十全十美的效果。
6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人人都有自己偏好的学习风格,但这不等于教学方式贴合这些偏好就会让你学得更好。就如何学习来说,其他类型的差异同样重要。
主动学习能制造掌控感
所以学习要系统的学习,并且经过思考后得出自己的学习所追求的本质。碎片式的和逸闻式的学习不是学习,是假装学习的偷懒,屁用没有。
在不断地投身于新的事业后,他从中学到了经验与教训,提高了自己的判断能力,能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他把学到的东西组织成了各种用于投资的心智模型,之后把它们用在更复杂的机会上,从众多干扰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从大量不相干的信息中摘出关键的细节,最终获得回报。这些行为被心理学家称为“规则学习”与“结构构建”。习惯从新经历中萃取出重要原则或规则的人,比那些只能获得表面经验、无法举一反三的人学得更好。同样,和做不到去芜存菁且不知道“菁”有什么用途的人相比,能从不重要的信息中挑出重要概念,能把关键想法组织成一套心智结构的人是更为成功的学习者。
这种投资成了布鲁斯真正的工作:找到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深入调查它的资产与负债,查阅信贷义务中难懂的条款,调查整个行业及形势的发展,理解破产清算过程,在充分理解事情的发展方向后大胆出手。
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己的能力。
为了理解自身,我们创造出故事,而这些故事成了我们的生活叙事。我们用这些故事来解释是什么选择和意外,让自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我擅长什么,我最在意什么,我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如果你是被垒球队预选撇在一旁的孩子,那么你就有可能换个方式去理解自己的位置。这种理解方式的变化塑造了你对能力的认识,也决定了你人生之路的走向。如何看待自身的能力,对学习风格与做事风格的塑造有一定影响——例如你会努力到什么程度,或者你能承受多大风险,以及你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下去的意愿有多么强烈。不过,影响你成功之路的还包括技能差异,以及将新知识转化成今后学习的基础的能力。
没有思考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知识堆砌,只有能够总结和思考的学习才是真正有用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资源,表现为天赋、先验知识、智力、兴趣,以及主观能动性。这些资源塑造了我们的学习风格,以及我们弥补自己短处的办法。在这些资源中,一些水平差异是很重要的——例如总结新经验的能力,以及把新知识转化成心智结构的能力。
如果你为了弥补缺陷付出了额外的努力,而这些努力并不能强化你的所学,那么这些困难就是不合意的。
麻省理工学院的加蒂·盖格与杰罗姆·莱特文通过实验发现,和正常人相比,阅读障碍症患者对焦点视野中的信息理解较差,但他们解读周边视野中信息的能力要远高于常人。这意味着这类人有超出常人的大局领悟能力,这种能力可能就源于大脑中突触的连接方式。
你是分析型、创新型,还是实践型思维?
多重智力理论使我们能用与生俱来的特长将学习方法多样化,而学习风格理论则对个人有负面影响,让我们以为自己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加德纳承认,两套理论都缺乏实证基础,判定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智力更像是一种艺术,而非科学。
斯滕伯格的模型指出人有3种智力,而非8种:分析型、创新型与实践型智力。此外,与加德纳的理论不同,斯滕伯格的理论有实证研究的支持。
智力的三元论。分析型智力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典型的例子就是解答测验中的问题;创新型智力是我们综合并应用现有的知识与技能,应对那些新的特殊情况的能力;实践型智力是我们适应日常生活的能力——明白在具体环境下需要做什么并行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街头智慧”。不同的文化与学习场景需要不同的智力类型,而且在特定情况下为了成功所付出的努力,多是不能用标准智商测验或天赋测验衡量的,因为测验会漏掉至关重要的能力。
学不好的领域暴露了你的能力结构
天赋测验和多数学习风格理论强调我们的长处,鼓励我们把精力放在长处上,而动态测验会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弥补。在日常生活中,挫折向我们指出了需要提高的地方。今后我们可以避开类似的挑战,或是加倍努力积累我们的经验,提升我们的能力,掌握应对挑战的技能。
动态测验和改进可以发挥自己的潜力。
无论是哪种认知或操作技能,决定表现上限的因素都不在你的控制之下,例如智力水平或天生的能力限制,都不是你能控制的。但在绝大多数领域,大多数人可以学着发现自己的弱点,努力进行弥补,将自己的全部潜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用搭积木的方法构建知识
可以参考《穷查理宝典》
我们在接触新资料时,提取核心观点,并从中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心理框架,就是结构构建。这些框架有时被称作心智模型或心智图。
认知层次的差距。甚至大部分人根本认识不到这种情况的存在。
高级结构构建者开发出的技能,可以让他们确认基础概念,确认关键建筑群,以及辨别新信息是可以在更大的结构或知识中作为补充,还是放在一旁当作多余之物;相反,低级结构构建者分不清主次,不知道什么信息更为适合,什么需要摒弃。结构构建是一种由意识和潜意识形成的规范:判断东西是否合适,是可以增加特点、能力与含义,还是多余无用。
培养反思自己经历的习惯,把这些经历组织成一段故事,可以强化学到的知识。结构构建理论或许可以为解释这种现象提供一个思路:反思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以及下次该如何改进才有助于分离出关键概念,把它们组织成心智模型,而且在今后应用这套心智模型的时候,也可以巩固并构建已经学到的知识。
有人喜欢看说明书,有人喜欢动手试错
不能实践的知识意义将大减。
除非你在工作中理解背后的原则,并能将这些原则构建成一个大的结构,而不是简单地相加,否则知识永远都无法成为诀窍。诀窍是指你学到了就能亲自动手操作的东西。
小结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先要有信心,才能达到目标。
开阔眼界,别局限在自己喜欢的那套学习风格中,要运用你的资源,发挥你的全部“智力”,把你想掌握的知识或技能练得滚瓜烂熟。说出你想要知道、做到、成就的事情,然后列出需要的能力、需要学习的东西,以及从哪里可以找到这些知识和技能,再放手去做。
把你的专长看作处在不断发展的状态中,把动态测验当作一种学习方法,用它来发现你的弱点,然后在相关领域集中精力提高自己。巩固自己的长处是聪明的做法,但如果你还能用测验、考验、试错等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在不足的地方加以弥补,你就能更胜任自己的工作,并成为多才多艺的人。
采取主动的学习方法,例如检索练习、有间隔的练习和穿插练习。要有进取心,就像那些有很高成就的阅读障碍症患者一样,开发变通或补偿型技能,弥补天赋上的不足。
提取基本原则,构建结构。如果你是案例学习者,那么一次就要学习两个或更多的案例,不能局限于一次一个,问问自己这些案例在哪些方面有相似和不同之处,它们不同到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还是相同到可以用普遍的解决方法应对。把你的想法或想要得到的能力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低级结构构建者或案例学习者,那么在学习新资料的时候,时不时地停下来问问自己其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规则是什么。描述每个概念,并回忆相关要点,哪些是重要的概念,哪些又是支撑的观念和细节?如果你要测试自己对主要概念的理解,你会怎么描述它们?
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结构无处不在,我们可以把它比作树、河流或村镇。树有树根、树干和枝杈,河流也是一样;村镇包含街道与街区、住宅、商店与办公楼。村镇的结构解释了这些元素彼此间是如何联系的,让整个村镇生机盎然。如果没有结构,这些元素只是零散地分布在空旷的大地上,村镇会不复存在。
提取重要的规则,将它们整合到结构之中,你将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诀窍。正是这种对知识的精通,让你捷足先登。
7 终身学习者基本的基本
我们在出生时便带着基因赋予的能力,但我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专注与自律:两者是激励的产物,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的平均智商提高了。科学家发现,大脑因中风或事故受到损伤时,可以用某种方式重新分配职责,让毗连的神经元网络接管损伤区域的工作,使人恢复失去的能力。
双胞胎的认知能力也会天差地别
大脑的结构与整体构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但神经网络的精细构造似乎也可以由经验来塑造,而且具备大幅修改的能力。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的一项研究对比了同卵双胞胎(基因几乎完全相似)与异卵双胞胎(仅有部分基因相似)的突触结构。这项研究证明了其他研究的假设,即心智能力的高低是由神经连接发展的强弱决定的。这种强弱初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但人的神经回路并不像身体发育得那么早,而是会持续变化,即便到四五十岁甚至六十岁的时候,神经回路仍在发展。连接成熟的一部分是轴突髓鞘逐渐加厚的过程。髓鞘形成一般是从大脑后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前部,等到成年时,会发展到额叶部分。额叶负责脑部功能的执行,也是处理高级推理、判断,以及经验技能的区域。
也就是一系列的程序化的反应被抽象成一个反应,超越思维的速度。
在这种记录的过程中,大脑有时会把连续的运动与认知行为集合到一起,从而保证以单一单元的方式进行这些行为,也就是说,无须进行一系列有意识的决定,因为有意识的决定会大幅降低人的反应速度。如此一来,这些连续的行为就变成了反射式的——这些行为在一开始可能是我们为了达成某一目标而自学的,但之后它们会变成一种针对刺激所做的反射。有的研究人员会用“宏”(一种简单的计算机应用)这个词来描述大脑的这种集合功能,认为它是一种高效的、统一的学习形式。将各种行为集合起来,对于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脑中整合学习与记忆的区域——海马体——可以终生生成新的神经元,这是大脑会持续改变的另一个基本证据。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发生,在大脑受创恢复和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上发挥了很大作用。神经发生与学习、记忆之间的关系尚属全新的研究领域,但科学家已经证明,联想学习这种活动(也就是学习并记忆无关事物间的关系,例如人的姓名与面孔)可以刺激海马体中生成更多新的神经元。神经发生的增加先于学习活动的进行,意味着大脑会主动学习,而且这种增加在学习活动完成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意味着神经发生在记忆巩固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说明有间隔的、花费精力的检索练习有长期性效果。
性格、求知欲和家庭条件对学习的影响
营养会影响智商。孕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及婴儿适当补充脂肪酸,可以将孩子的智商提高3.5~6.5点。某些脂肪酸有助于神经细胞的发育,而这些脂肪酸恰好是人体无法自己合成的。实验结果背后的理论是,补充这类营养可以促进新突触的生成。补充其他营养,例如铁元素和B族维生素,也有很大的好处,只不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认定。就环境影响来说,论文作者发现早期教育可以将贫困孩子的智商提高4点以上。如果这种早期教育的介入是在集体环境中进行,而非在家庭中单独进行的,那么孩子的智商可以提高7点以上——家庭中的激励保证不了持续性。(这里的早期教育被定义为,在学前教育之前进行的环境刺激与系统性学习。)研究人员认为,家庭较为富裕的孩子可以在家中占据很多优势,因此他们从早期教育项目中获得的收效可能就不如贫困家庭的孩子。此外,和大众的看法不同的是,没有证据证明孩子参加这类项目时年龄越小,收效就越大。相反,正如约翰·布鲁尔提出的那样,证据显示智力开发并不局限于人生最初短短的几年。研究人员在若干认知训练方案中发现了智商提高的迹象。
脑力训练可以提升学习自信
所以是暗示的效果吗?
201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近期的一次尝试也未能找到证据证明,重复瑞士研究中的练习可以提高流体智力。不过有趣的是,该研究的参与者相信,他们的心智能力有所改善,作者则称这是一种幻觉。然而作者也承认,主观能动性的增加有助于人们用更大的毅力解决难题,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已经通过培训提高了。
环境“乘数”可以把很小的基因因素放大,产生巨大的效果:基因决定了一个孩子只是比其他孩子稍微好奇一些,但如果环境能满足他的好奇心,那么这个孩子就可以比其他孩子聪明许多。反着看这条理论,既然无法快速提高智商,那么有没有策略或做法可以当作认知“乘数”,放大目前的智力水平呢?的确有三种:抱有一种成长心态、像专家那样练习,以及建立记忆线索。
想要终身成长,请像专家一样思考
证明了只是信念,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与成绩,也就是说,你要相信智力水平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就是主动面对挑战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潜力的原因。《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的观点也是这样。
有的学生以成绩为目标,而有的学生则以学习为目标。对于前一种人来说,他们努力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于第二种人来说,他们努力则是为了学到新的知识或技能。追求成绩的人会在无意识中限制自己的潜力。如果你在意的是证明或显示自己的能力,你就会挑选那些自己有信心克服的挑战。你想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聪明,因此你会一遍遍地重复自己擅长的东西。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提高自己的能力,你就会选择难度不断加大的挑战,而且会把挫折理解为有用的信息,从而集中注意力,更具创造力,也更加努力。“如果你想反复演示某件事,‘能力’就好像在你的体内静止下来一样;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么它就会活跃起来,变得具有可塑性。”德韦克说。以学习为目标激发的思路和行动,与以成绩为目标激发的完全不一样。
“强调努力是在给予孩子一种他们能控制的变量,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变量很稀有。”德韦克说,“强调天生的智力则是将它置于孩子的控制之外,对于应对失败来说没有好处。”
保罗·图赫在他的新书《性格的力量:勇气、好奇心、乐观精神与孩子的未来》中,借鉴了德韦克与他人的研究成果,解释了为何取得成功更多的是靠勇气、好奇心与坚持,而不是智商。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让孩子从小面对困难,学着克服困难。图赫写道,社会最底层的孩子面临的挑战很多,极度缺乏资源,以至于他们没有体验成功的机会。但是反过来说,处于社会顶层的孩子一旦面临困境,就有家长驾着直升机来帮忙,他们从不被允许失败,也没有靠自己的力量克服过困难。他们同样没有体会过塑造人格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对今后生活中的成功至关重要。
学习执行力比学习技巧更重要
所以一个自我教练的能力之强大无与伦比。
刻意练习通常毫无乐趣可言,而且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需要在教练或培训者的指导下进行。他们可以帮助学习者找出需要提高的环节,把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方面,并提供反馈以确保判断和认识的准确性。
掌握几个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但是对于人生来说这种记忆没有任何意义。这是工具,但不能给你带来提升。
为了让学生把35篇文章的内容牢牢记住,他们会分成几个小组讨论课题。一个小组在餐馆和贝勒比斯校园里熟悉的地点搭建记忆宫殿,另一个小组使用字钩法,其他小组则把课题和歌曲、电影中的形象联系起来。
小结
知易行难。但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哈哈哈。放弃娱乐之后时间就很足够了。
努力学习会改变大脑,为大脑建立新的连接,扩展你的能力。我们的智力水平并非天生已定,而在很大程度上由我们自己发展。对于那些唠唠叨叨,总是问“为什么要费这种事”的人来说,这个事实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我们之所以努力,是因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们的能力。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只要保持一种成长心态,你就可以接受这个道理,终身受益。
另外,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想要精通某事或达到专业水平,完全不需要拥有超人的基因,但必须拥有自律、勇气,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适度运用这些品质,如果你想成为专业人士,那么你就有可能做到。
8 写给大家的学习策略
终身学习,很好很强大。
不管你想要做什么,或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掌握了学习的能力,你才能参与竞争,才不会落伍出局。
给学生的学习策略
重要的学问通常是有一定难度的,或者说基本都是如此。你会遭遇挫折,这是努力的标志,不代表失败。挫折伴随着奋斗,而奋斗可以积累专业知识。努力学习会改变你的大脑,创建新的连接,建立心智模型,扩展你的能力。你的智力在很大程度上由自己的控制,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困难会因此变得有价值。
用主要概念和术语背后的含义来考查自己,有助于把精力集中在核心思想,而不是次要的材料或是教授的措辞上。小测验是一种可靠的衡量方法,可以评估你学会了哪些内容,以及哪些内容是你还没有掌握的。此外,小测验会阻止遗忘。遗忘是人的天性,但练习回忆新学问可以让它们在记忆中更牢固,也有助于你在今后把它们回忆起来。
自测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并把学习时间间隔开来,有意识地让两次学习之间出现一些遗忘,为了重建你学到的东西,你就不得不更加努力。这相当于你把学过的东西从长期记忆中“重新调取”出来。为了重建所学付出的努力,会让重要的概念更加突出、难忘,而且会将所学到的东西和其他知识,以及后来学到的东西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学习方法。
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时,一旦你能理解新问题的类型和解决方案,但对问题的领悟还比较初级,就要把这类问题分散安排到你的练习规划中。这样你才能用不同类型的问题轮流考查自己,并为每种问题检索正确的答案。如果发现自己在固执地、反复地练习某个题目或某项技能,就要改变这种做法:加入其他的科目、技能,持续不断地考验自己辨别问题类型的能力,选出正确的答案。
在现实世界中,你必须能够识别要解决问题的类型,才能运用正确的解决方案。
从经验中学习就是一种生成:你着手完成一项任务,途中遇到了困难,并从自己的创造力和知识储备中寻求解决方案。如果有必要,你可以从专家、课本或互联网那里寻求答案。先接触未知的事物,再进行钻研,这样你学会并记住解决方案的概率,就远大于别人教会你现成的东西。
精力集中在你不会的地方。
结论
★★★★★
非常棒的一本认知科学书籍,建议任何人都应该研究,并修正自己的学习和认知观。
虽然同样有畅销书堆砌例子凑字数的通病,但是看在内容的份上就不扣分了。
如果你没有接触过认知科学,这是必看的一本书。
尤其建议正在面对子女教育问题的父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