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to 完美的胖达
Great! Next, complete checkout for full access to 完美的胖达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Success! Your account is fully activated, you now have access to all content.
[转]为什么我们那么害怕死亡?怎样才能坦然面对死亡?

[转]为什么我们那么害怕死亡?怎样才能坦然面对死亡?

. 约 16 分钟读完

原文链接: https://daily.zhihu.com/story/9706855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说的轻巧,照汗青显然离我们太遥远了,那么我们到底有没有思考过自己必然死亡这件事?向死而生是这么容易获得的生活态度吗?

以下原文:


对死亡从害怕到坦然,唯一的路径就是主动思考,探索和实践。我和你分享10个克服死亡恐惧的建议。我发现这些方法在心理咨询里对来访者都很有帮助。你会发现死亡恐惧包含的往往不仅是对死亡本身的恐惧,还牵连到整个人生的许多事情。

1.搞清楚死亡恐惧的具体内容

令我们害怕的事物往往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使得我们本能地逃避对这些事物的思考。所以许多人在谈到死亡恐惧时,有相当部分的恐惧实际上是不敢直视造成的。克服死亡恐惧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其实就是直面这种恐惧。这听上去有点反直觉,但是真的很管用。当恐惧感袭来时,停下所有手头的活动,闭上眼睛认真感受你的恐惧,看看它是什么样的,让你想到了什么,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或者回忆起了什么事情。

如果你这么做,通常会发现你的死亡恐惧并不完全和死亡本身有关。你的回忆和经历会导致你对未来自己的死亡有一定的猜测或者预期。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害怕的是经历某位过世的亲人死前经历的痛苦,或者总是在闪回某部电影的某个画面,认为那也是自己的下场。死亡这个本质上中性的事件会在你的意识当中被经验建构成负面和恐怖的现象。搞清楚死亡恐惧的具体内容,可以帮助你开始拆解这种建构。也许到了最后你还是会害怕死亡,但是你会只害怕死亡,不会害怕因为回避死亡而产生的痛苦与困扰。

2.接受死亡这个现象的存在

小时候我们喜欢将大自然想象成仁慈的母亲,滋养万物。但是自然并没有你想的那么仁慈,它会创造生命,也会毁灭生命,而且是用千万种不同的方式。如果你经常看各种野生动物纪录片,就会对死亡非常熟悉。死亡随时都在发生,是大自然万物循环往生的必然环节。只不过动物没有自我意识,所以不会从自身生存角度担心不可避免的死亡。它们只会在死亡降临时做出本能的战或逃反应。人类因为有了自我意识,所以有了对未来死亡的预期,这种预期带来的焦虑和恐惧让我们有意无意地构建出了死亡的负面属性。

这个现象可以用情绪性推理(emotional   reasoning)来解释,强烈情绪可以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将我们的思维推向一个符合情绪体验的方向。所以当你害怕一个事情时,就会认为它是一个可怕的事物,并且找到各种证据来证明。但是死亡这个现象本质上是中性的,它不具有善恶,好坏,苛刻或者仁慈之分。如果你睁开双眼寻找死亡,会发现它随时都在发生,当你看得多了,就不再会觉得死亡是例外,是失败,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相反,死亡就是死亡,它的本质不会因为我们的思想或者渴望而改变。这样来看,死亡反而具有一种令我们安心的确凿感。

3.看清人类的脆弱性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其实是指向人类的脆弱性的。人类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到这点的话,想想看一个人类小孩的成长过程。他会生病,会被狗咬,会被其他孩子欺负,有可能被拐骗,被车撞,被食物毒死或者噎死,而面对着一切,他几乎无力反抗。你也千万别觉得成年人就更安全。一方面我们的肉体很脆弱,稍微强烈的冲击或者伤害就会散架,另一方面人有很自大、粗心和愚蠢的一面,这会大大增加我们受伤害的可能性。

人类文明的建构过程,是以“忘掉死亡和脆弱”为潜在原则的。我们建设了有序的城市,搭建了医疗、社保、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来尽可能降低死亡的风险。我们通过工农业生产来确保食物和资源的充沛共计。但这并不能改变人类本身的脆弱性。如果你再进一步了解人性,会发现人类有邪恶,自私,仇恨和攻击性的一面,而这有可能带来蓄意的虐待和杀戮。不论从生理构造,还是行为思想上,我们都是脆弱的,如果上帝设计了我们,那么设计的思路显然不是“血厚,头铁,能刚”。所以如果你能时刻记得这种脆弱,或许死亡也不会显得那么唐突和难以接受。

4.追求人生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的《活出生命的意义》里讲述了他在纳粹集中营里对死亡的亲身体验。他发现在极端环境之下,意义是影响人生死的重要因素。那些身体相对健康,但是找不到活下去意义的人会很快死掉,那些拥有生命意义的人反而能够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从惨无人道的处境之下生还。无意义和虚无感能够将死亡恐惧无限放大,而拥有明确的人生意义则反而可以帮助你将死亡视作这个意义的一部分。

如果你没有什么生活的目标和追求,只是活在当下的享乐和满足里,那么你会更加惧怕死亡。因为日复一日的感官满足只是在延迟对死亡的直面和思考,并不带来任何真实的认知整合。我们的社会在许多方面是鼓励即时满足的,这会让我们看不到长远追求和坚持的的价值。意义让我们愿意承受暂时的痛苦和压力,来完成一些更为长远的目标,一旦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就会对人生,对自我更有信心,面对生命的有限性时就不会觉得自己是完全被动接受的角色。

5.建立高质量的连结

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你愿意独自一人在病床上苟活多年,还是在众多家人挚友的陪伴下死去?我们以为活着总是比死要好,但这里面的前提假设是你的生命值得活着。什么让活着值得?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与他人的连结。为什么监狱里最可怕的惩罚是关禁闭?因为人不能忍受孤立,我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会崩溃。所以如果你活着,但是生活中并没有太多在乎你的人,这样的人生或许并不太值得留恋。

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是对死亡恐惧的最有效解药之一。拥有在乎的人能够带来强烈的意义感,好的关系能够为你提供大量情感支持,亲情友情爱情中获得的快乐和回报能够平衡死亡的丧失感和虚无感。人类是在群居环境里进化的,所以社会关系的质量好坏可以对我们的感知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深深相爱的人才会觉得想和你一起做的事情太多,但这一生又太短。

6.做一个清晰具体的未来规划

我们对两件事情有本能恐惧,一件事情是死亡,另一件是未知。当你对自己人生的方向和发展没有底的时候,又怎么能够确信这个人生的终点可以令你坦然?我发现当许多来访者开始和我讨论死亡焦虑时,他们真正想探讨的其实是对人生的不确定性。社会快速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步瓦解,人生轨迹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如果你对当下所有的选择感到无力和困惑,并且对找到答案的能力不自信,那么你会很容易认为这种困惑状态会一直持续到死。

但事实是,你不会一直困惑。只要你认真负责地面对生活,绝大多数问题都会在你死之前得到一定程度的解答,然后你就可以坦然离去。但是那样的结果不会自己找上门,你需要真的开始尝试解答人生的困惑,而不是在担忧和纠结当中装模作样。你需要制定具体的人生规划,你可以先找到目标,比如5年后或者10年后你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什么样的。清晰地描述那个理想状态,然后反过来反推当下你要做哪些事情才能达到那里。将你要做的事情详细具体地罗列出来,包含所有必要的步骤,策略,方法和资源。当这样的规划成为习惯时,人生的未知性将不再会放大你对死亡的恐惧。

7.充分运用死亡带来的智慧

欧洲中世纪的僧人们喜欢在自己的书桌上放一个人类头骨。这么做不是为了提神,而是为了提醒自己思考所有问题时,都别忘了死亡的存在。死亡这个现象可以成为智慧和启示的重要来源。思维的局限性就在于它总有盲点,有时候我们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有盲点。而死亡本身就是我们在很多事情上的盲点。所以时刻记得死亡,就是可拥有跳出自己狭隘,发现盲点和新视角的可能性。

因为这样的原因,各种有关死亡的思想实验才会非常具有冲击力和启示性。如果你的生活只剩下24小时,会想要怎么过?想象你的人生故事是一本书,你希望怎么写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在死亡面前我们的偏执、固执、自私和贪婪都会显得微不足道。死亡能够帮助我们澄清自己的价值选择,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以死亡为试金石都会很容易得出答案。

8.看见死亡对活着的人的影响

死亡对人的影响巨大,因此死亡从来都只是一个生命的结束,它更是对活着的人的重要提示。我参加过一位亲戚的火化仪式,现场的一众亲戚因为过去的纠纷,很长时间都不来往,见面之后也互相看不顺眼。但是在亲戚的遗体进入焚化炉的一瞬间,所有人都放下了自己的架子,痛哭流涕。哭完之后,大家决定坐到一起吃饭聊天,重新开启了关系。这样的体验对我来说是非常震撼的,因为我亲眼见证了世界上最顽固和老死不相往来的人,是如何被死亡瞬间扭转的。

死亡对于死去的人是终点,但是对于他身边的人来说则可能是很多事情的起点。有一天如果你死了,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怎样的影响?他们会怀念你什么?你的离去会鼓励和启发他们做什么?这当中有许多事情值得探讨,甚至是在你还活得好好的时候,都可以去探讨。说不定在探讨的过程中,你会更加明白自己应该如何活着,如何死去。

9.除了思考死亡,也尽可能去体验死亡

人的思考是局限的,因为我们的认知价值观和具身价值观总是有差异,换句话说就是人都会说一套做一套。这不是因为我们虚伪,而是因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有可能很不一样。张艾嘉的《相亲相爱》里面有一个小桥段我印象很深刻,一个大男生在乡下看见一副棺材,出于好玩在里面躺了一下,然后突然忍不住哭了出来。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会鼓励每个人都在棺材里躺一会,因为我很确定这一趟会让你体验到许多平时不曾体验的情绪,想到很多平时想不到,或者不敢想的事情。

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另一个很好的方式是造访墓地。你可以常常去为亲人扫墓,或者将教堂、寺庙旁的墓地作为旅游的必去景点。我曾经在日本京都一座坟墓遍布的山上转悠了两个多小时。墓地里有一种特殊的安静,好似你死亡之后五官和灵魂的永恒寂静。在这样的地方思考死亡和人生,你的思绪会因为环境和氛围而变得更加坦诚,也更加深刻。另外参加葬礼时也腾出一点时间来思考,也尽量别错过去火葬场送别死者和后续下葬的机会。也许第一次你会情绪崩溃,但是多去几次,你会慢慢习惯死亡的存在,甚至会开始喜欢上在死亡面前那种极度清醒和谦卑的心情。

10.重新认识老年生活

对于死亡的恐惧,相当部分其实是针对死亡之前的铺垫,也就是身心灵魂不断衰败的老年生活。在许多人的想象中,老年生活是乏味,局限,没有意义的等死,但是这或许只是因为你身边的老年人生活状态如此。我曾经和一位专门研究老年人生活的心理学博士生聊过这个问题(Steve说33期 - 曹雪敏 - 研究死亡的博士生),她告诉我养老院里的老年人其实生活状态差异也很大,有的人每天读书看报,做各种事情,生活充实,因为他们年轻时的态度就是如此。而那些本身生活态度就被动消极的人,老年生活自然也平淡无味。

虽然身体上的局限会越发明显,但是衰老并不意味着你会失去一切,放弃一切。我们很少谈及对退休生活,老年生活的规划,或许因为我们觉得那还离我们很远。但其实今天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在塑造生活最后几十年里自己的状态。你可以优雅地老去,也可以充分利用退休后时间好好完成自己的遗愿清单。我推荐你去看《人生果实》这部纪录片,会让你对老年生活有更加丰富的想象。

总结

我记得我第一次想到死亡时,大约是6岁左右,晚上躺在床上想着想着就哭了。我们对死亡的思考多半起始于恐惧和悲伤,我认为这很正常,也是好事情。因为死亡这事情只有让你害怕,才能抓住你的注意力,让你认真对待它。就好像人会死,所以才会有理由认真对待生活一样。害怕是第一步,但你不会永远害怕下去。不要因为害怕而停止了对死亡的探索和思考,因为如果你愿意克服初期的情绪挑战坚持探寻,会收获很多非常有价值的人生启示。

We can die, we will die, we are dying.

本篇已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