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to 完美的胖达
Great! Next, complete checkout for full access to 完美的胖达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Success! Your account is fully activated, you now have access to all content.
[转]从“娘炮”到“有毒害的男子气概”

[转]从“娘炮”到“有毒害的男子气概”

. 约 23 分钟读完

原文链接: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81263

以前在知乎上有一个观点,就是现代东亚社会的偶像娘化的风潮,实际上是CIA的阴谋。创立杰尼斯事务所的杰尼斯,实际上是CIA的人,通过推销娘化的中性偶像,达到影响东亚审美的目的,进而进一步的阉割掉东亚文明的雄性精神和尚武精神。
反观好莱坞,WASP的男性一定是Alpha Male,一定是雄性激素爆棚,充满男性魅力的,通过这种对比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对白人至上的接受。

我觉得他说得对,你觉得呢?

不过欧美的自由主义和多元文化似乎开始反噬自身了,胖达只有两个字,活该,哈哈哈。


最近美国社交媒体霸屏的关键词是“有毒害的男子气概”(toxic masculinity),由于男士剃须产品老字号吉列响应#MeToo运动而推出的新广告而达到新高峰,加上美国心理协会在一月间发布的新指南将“传统男子气概”定义为一种病理状态,引起各方剑拔弩张。

表面上看来,美国目前对于传统的男子气概的反弹,似乎与去年9月间中国舆论界特别高涨的反“娘炮”言论,以及近日虎扑篮球论坛上关于蔡徐坤作为NBA新春贺岁形象大使是否触犯了“热血直男”的争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不禁深思:美国和中国未来崇尚的男性气质是否将会背道而驰?

吉列的《我们相信》广告

1月13日吉列发布了一个极富争议性、题名为《我们相信》的视频广告(见文首截图——编者注),其中提出了具有“性别政治”的问题:“这是男人能够达到最好的样子吗?”根据社交媒体分析平台Talkwalker的数据,这段1分钟49秒的网络视频(未在电视上播放),在最初的48小时内浏览量达到了1970万次。到了第三天,仅YouTube就增加了600万点击量。目前总点击量已超过2500万次。

这段视频向男性提出挑战,要求他们正视诸如欺凌、性骚扰和歧视等问题。广告的前半段对“男孩总会是男孩”的常见行为借口提出了质疑,比如说#MeToo运动、欺凌斗殴、男人在会议中向女人说教、和在街上对女士吹口哨。视频的收场是,男人在日常生活中挺身而出,纠正彼此不当的行为,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女性。

在吉列之前,美国社交媒体已经有许多关于社会成规如何引导男性行为模式的热烈讨论,前NFL(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球员兼演员特里•克鲁斯去年起诉了2016年对他性侵的一名好莱坞男性经纪人,他也回想起在年幼时亲眼目睹父亲殴打母亲,因而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对所谓“有毒害的男子气概”的看法。

在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克鲁斯解释这个现象:“有毒害的男子气概源自于竞争的心态。我自己也为此难辞其疚。我记得每当我走进一个房间,便掂量每个人的分量,然后决定那天我要打败谁。这是一种‘焦土’(注:军事用语,指军队撤退时销毁一切敌军可利用之物)心态,即‘我在你之上’……这种互动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富人对立穷人。我是白人,你是黑人……我是男人,你是女人。一切都是为了打败别人。”

特里•克鲁斯在美国国会为《性侵幸存者权利法案》作证的片段,也出现在吉列广告(约56秒处),当时他说:“男人应该令男人为其行为负责。”

有些人以为,吉列广告因挑衅了男性的刻板印象和挑战男性变得更好而值得赞扬。

但另外有人认为吉列品牌无耻地利用#Metoo运动来实践“左派”政治意识形态,有些男士甚至声称这则视频“阉割”了他们!已经有很多人呼吁抵制吉列。他们认为并不是每个男人都性骚扰女人,不是每个男人都对男同性恋有偏见,也不是每个男人都提倡父权社会。

但是,也有不少美国人认为,这正是吉列广告的信息:即使并非所有男人应该对性别歧视、厌女和暴力侵害妇女的行为负责,这并不能免除所有男人参与关于解决“有毒害的男子气概”问题的重要对话。“这并不意味着,因为你没有亲自骚扰女人(或者你认为你没有),当其他男人这样做的时候,你可以视而不见。这并不意味着你没有责任积极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男女平等和互相尊重。”

吉列广告虽然得到了激进主义分子如女制作人罗莎娜•阿奎特和创建《赫芬顿邮报》网站的媒体名人阿里安娜•赫芬顿等人的肯定,然而,许多男人并没有受到广告的启发而感到愤怒,因为他们被要求成为一个值得尊敬的、体面的人,暗示男人本来并不值得尊重。

有不少男性认为被要求尊重女性是一种侮辱,在看过广告后决定抵制吉列产品。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晚间访谈节目主持人皮尔斯•摩根宣称广告掀起了“男子气概之战”,他呼吁“让男孩成为十足的男孩。让男人成为十足的男人。”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女性,特别是保守派女性,也表示愤怒。比方说《福克斯新闻》转载了《纽约邮报》的一名女性评论家的意见,认为吉列“病态的疯狂”广告,把“男孩和男人边缘化”,把男性诬陷为普遍的“侵略者和强奸犯”:

“我们需要的是停止侮辱男人。我们不能通过击倒男人来提升女人。有些男人会点头赞同侮辱他们的广告,但总的来说,这些企业冒犯了男性,同时损害了它们所倡导的理念。”

去年我曾经发文“职场性骚扰,美国罚得有多狠?”

讨论一连串性侵和性骚扰指控拿下了多位知名的《福克斯新闻》高管和新闻主播。

《华盛顿邮报》的一名女专栏作家莫妮卡•赫塞则提问:关于“有毒害的男子气概”的讨论,应该如何面对那些使这个现象长久存在的“有毒害的女性”呢?

赫塞此前曾经讨论,美国心理协会的新标准认为,过分依赖传统的男性特质,如坚忍刚毅(不表达情绪)和霸权(爱控制),可能对男性有害。在她的专栏发表后不久,读者的电子邮件开始蜂拥而至。有男性读者写道,不是他父亲告诉他男孩不准哭,而是他的母亲。而另一个男性读者描述他深爱的妻子经常在他面前哭,但有一次他在她面前哭了,她却不安地离开了房间……

美国心理协会反传统“男子气概”

美国心理协会在今年一月间发布的新指导方针,宣称“以坚忍、竞争、统治和侵略为特征的传统男子气概,总的来说是有害的。”这个指导方针声称,男子气概是压迫和虐待妇女的罪魁祸首。

美国心理协会的报告鼓励临床医生将“男性化”视为一种被驯服的邪恶,而不是一种被整合的力量:“尽管大多数年轻男性可能不认同明确的性别歧视,但对一些男性来说,性别歧视可能会深深地渗透到他们的男性气概的心理结构。”美国心理协会敦促治疗师帮助男性“确定他们是如何因为歧视那些不符合性别典范的人而伤害自己”,并提供临床治疗的建议。

不少女性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单面地“妖魔化”男子气概,而不是接受其积极的作用。

心理学家艾丽卡•柯米萨在《华尔街日报》发文表示,侵略性、竞争性和保护性警惕等男性特质不仅可以是积极正向的,而且具有生物学的基础。男孩和男人产生更多的睾丸激素,这在生物学和行为学上与攻击性和竞争力的增强有关。它们还产生更多的后叶加压素,这种源自大脑的荷尔蒙,能让男人积极保护自己的爱人。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女性特征,如养育子女和情感敏感。柯米萨认为女性在养育子女时比男性产生更多的催产素,这种激素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也不同。催产素使女性变得更敏感和富有同情心;而在男性身上则使他们变得更幽默,对孩子形成婉转的激发,鼓励孩子更具有反弹力。男人和女人之间的这些差异相辅相成,使得一对夫妇养育和挑战他们的后代。

柯米萨女士的观点,重新把“生理不同”引到了性别政治之争,也就是长久以来的“文化”与“自然”之争:男性气概究竟是受荷尔蒙还是社会俗成及教育驱动?新的心理协会指南的第一条敦促心理学家“认识到阳刚之气建立在社会、文化和环境规范的基础上”,暗示生物学与此无关。另一条心理协会发布的准则明确地贬低“基于生物学的二元性别认同概念”。

但是我认为,不健康的恐怕不是男性化或女性化本身,而是片面对于男性化和女性化的贬低或赞扬。正如我在后文中讨论的,不论在美国或中国,对于“男子气概”和“女性气质”的争论,通常仍缠绕在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

“娘炮”误国论

随着“小鲜肉”在中国娱乐圈的走势,他们之中某些人凸显接近女性装束与审美日益当道,也成了不争的事实。最近一周来,由于蔡徐坤在  NBA官方新春贺岁宣传片中当纲大使,被球评人杨毅描述为“气煞球迷万万千蔡徐坤……愤怒的球迷全是直男,不光是钢铁直男,还是玄铁直男,那都硬到家了。”网络上甚至有人评论,在“虎扑”这样的直男社区,“‘娘’,就是原罪。”这使我想起去年有一段时间,关于“娘炮误国论”的讨论,开始占据中国主流媒体。

新华社在9月6日发表了署名“辛识平”的文章 “‘娘炮’ 之风当休矣”:

“与出于艺术表现考虑的‘反串’‘异装’不同,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他们看起来性别模糊却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动辄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他们既在电影电视中这样演,在综艺节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入戏’……”

重要的是,在中国,这个争议强调的不是个人风格取向对于本身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影响,而是与国运息息相关。在这个带有民族主义的语境里,男性气概等同于英雄气概,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任务。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娘炮’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网络上‘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尽管不无戏谑,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同时,署名“党报评论君”在9月6日“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共账号发表了“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文章的主旨是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宽了审美的场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为对男性的审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但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

“其实,在一个强调权利和平等的法治社会,基于性别差异而带来的不同评价,也逐渐被抹平  ……基于此,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精致、细腻、温柔,可以是对于男性多元化审美中的一种;而以更多更有意义的‘内在颜值’,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微信公号“长安剑”9月7日撰文评论称,“‘娘炮’无罪,是和平发展带来的多元社会让他们存在;但我们更支持和提倡血气阳刚,因为这是历史和时代的召唤。”当贸易战让民族遇到了新的危险之际,“磨磨唧唧的精致男人能够享受和平安逸,但能否度过存亡危机让大家忧虑。”“新浪军事”转载此文时加的大标题是:“中国人应该如何看待‘娘炮’?无罪但无益于民族复兴”。

也就是说,在中国,“男子气概”或“男性气质”不只是审美的问题,更与民族复兴攸关。在这场争议中,有人把“娘化”归因于“韩流”的影响,但是韩国媒体反对这种看法。事实上,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许多韩国的年轻一辈男性,在服兵役期间接受军事训练由于日晒而培养起护肤美颜的每日程序。

阿里巴巴的媒体部门最近制作了一系列视频,显示一个席卷中国的巨大趋势:为了呈现最好的自我,中国的男性消费者正在积极寻找从润肤霜、护肤水到眼线的护理产品,阿里认为这是对于“男子气概”的“改头换面”。

在阿里巴巴的视频中受访的欧莱雅首席消费者总经理斯蒂芬•威尔特认为,中国男性消费者购买美妆产品的增速非常大,这里面有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我认为他的发言显示品牌积极寻找新消费群体对于新产品线的需求,也是促使社会审美颠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但不论如何,把“娘炮”与“误国”联系起来,无形中似乎仍透露出“男尊女卑”的潜意识价值观。

#MeToo和事件营销

那么,商业品牌应该在性别政治中担负怎样的“社会责任”呢?吉列的实验,似乎把这个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吉列广告的后半部比前半部正面,但是不幸的是大多数的观者看的是前30秒,由此不免留下的印象是吉列借性别政治蹭话题,以广告本身的争议性制造事件营销的噱头。

当一个企业传递具有社会意识的信息,不免会产生一些反弹,因为广大社会群体对于社会议题本来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强烈的反弹是由于品牌特质和目标讯息之间的不匹配,以及怀疑公司的真实动机。吉列面对的质疑是:性骚扰和剃须之间的关系有多扯?

首先,近年来品牌为某种特定意识形态站队的现象屡见不鲜。尽管往日的品牌可能避免具有争议性的社会议题,今日的用户希望企业能代表一些具体的价值。根据传播营销公司爱德曼的2018年品牌报告,近三分之二的消费者认为企业品牌应该在敏感的社会或政治问题上采取立场。

从营销的话题性来说,#MeToo的确是去年以来媒体的“黑天鹅事件”。根据《噪音VOX》媒体网统计,自从2017年4月以来,到今年1月9日为止,因为性骚扰和性侵指控落马的美国超级知名男士有263人,涉及娱乐、艺术、高科技、商业、政治、媒体等各个领域。但是我认为他们并没有同样的脸谱,其中包括我认识的,并不是每个都是面目狰狞的色狼,有的甚至是温文儒雅,风度翩翩。

但是为何吉列愿意出这样“抹黑男性”的“险招”呢?有可能策划团队从Nike耐克身上得到了鼓舞:去年9月耐克亮相一系列以名橄榄球后卫科林•卡佩尼克为主角的广告,卡佩尼克曾在比赛前的国歌仪式上领导球员为种族正义而进行抗议,耐克的广告去年推出时同时受了赞扬和抵制威胁,有球迷甚至焚烧以前买的耐克球鞋抗议,一度股票下跌。

但是整体而言,这个广告事件对耐克的品牌识别度似乎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它的2018年第4个季度的销售额增长了10%。耐克财务总监安德鲁•坎皮恩在一次与华尔街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上说,这系列的广告“重新点燃了北美的品牌热度”。

但是吉列的广告和耐克备受争议的广告的区别在于:耐克所要传达的信息是,每个人都应该相信某个理念,即使这意味着牺牲一切。这是对信念的认可,但不是告诉人要相信某一特定信仰或告诫某一行为。

吉列的广告采用的是当头棒喝手法,即使它的初衷应该是激励更好的行为模式,但是却使许多男士感到被边缘化、受到批评和指责。这是因为广告大部分着眼在“坏男孩”的“坏行为”,同时把#MeToo教条化。它迫使整个消费者群体支持#MeToo运动,并将品牌与这一使命捆绑起来。

另外,在耐克和吉列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区别:耐克的主要用户是城市千禧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倾向于支持品牌伸张“社会正义”,因此耐克所传达的理念获得他们的认同。相对而言,吉列是一个有117年历史的品牌,它的许多客户都是年龄较大的白人男性,他们对#MeToo运动不感冒。

不同的调研组织对于吉列广告所引起的正负面反应提出了不同的数据,而对于销量的影响更需要时间来确定。仅仅从YouTube网站对这个视频的反馈,到目前为止有69.1万个点赞,120万个喝倒彩。根据Converseon的调研,最不喜欢吉列广告的是恰恰是核心剃须人群,男性对广告的反应呈净负值,女性对广告呈净正值,而白人对广告的看法比其他种族更为负面,同时民主党人的反应大多赞同广告的信息,而共和党人和保守派的反应则非常负面。

事实上,吉列并不是近期内唯一挑战男性刻板印象的品牌。时尚男人帮(Just for Men)于2018年10月发起了“更好的男人”运动,鼓励男性更具同情心和关怀。2014年,多芬男士护理发起了“关爱让男人更强大”的活动,探索定义男子气概的不同方式。

然而吉列的广告不强调男士修饰的定型和打理审美,而侧重“男生俱乐部”的心态对男性不当行为的影响,造成男性之间彼此姑息、掩护、或是视性侵犯为理所当然的借口。

但是我认为关于#MeToo,其实真正的关键是“权力”,而不是“性别”,如果女性在职场和社会也有同样的权力,也就有可能滥用职权。前文中提到的特里•克鲁斯控诉案显示,同性恋取向的人群,也有可能成为施害者。

吉列这样的广告固然能够博人眼球,但是也容易把性骚扰的话题带入歧途,使得男性采取更多抗拒,而不是共同讨论合适的游戏规则。

同时,由于男性和女性生理特征的不同,胶着在荷尔蒙作为行为驱动的动力和借口,并不公平。其实认识男性和女性特征不同的困难,在于传统中这两种特征被僵硬的样板化,并且被加诸不同的价值观:“男子气概”为领袖品质,而“女子气质”为次等品质。同样地,根据《华尔街日报》和许多研究者的调研发现,如果女领导表现出传统的“男性特征”,如有攻击性,或果断力,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不受下属尊重或欢迎。

如果我们能够接受在工业4.0的社会里,某些传统的所谓“女性特质”,不论是基于生物学或社会文化而产生,其实更适合领导一个企业或组织,那么对于“男子气概”的讨论或许可以更为中性,超越既定的价值评估。

吉列广告引起的“众声喧哗”还未尘埃落定,我们目前仍无法完全评估它所引起的争议,是否对它表面上支持的“社会正义”有正面的影响。但是,在中国面临的问题几乎是相反的,大多数的精英女性与男性仍然不愿意为“米兔”发声,怕被男性戴上负面的标签。

我个人认为,#MeToo和“米兔”运动的真正症结,可能不在于“男子气概”之争,而是工作场所与社会环境的平等,雇主应该创造一个尊重和重视女性的环境,超越传统的性骚扰培训,促进工作场所的公平,并确保女性的薪酬和晋升方式与男性相同。这样的逻辑同样适用于校园和其他明显具有“权力关系”的机构。

而更正面的议题应该是,为什么企业领导者要投资于防止#MeToo埋怨的工作环境?最重要原因是,它对所有领域的企业都有好处,包括人才获取和维护、生产力、人力资源、创新、竞争优势等等。

2017年7月阿里巴巴集团在杭州主办了第二届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她•时代”的主题演讲中表示,不仅女性和好公司之间具有天然的关联,而且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风起云涌的时代,以肌肉、理性思考充斥的男人时代将逐渐失去主流价值,而以美好、感性建筑的女性时代将来临。马云不断重复地宣讲的信息是:“女性让世界更美好”。

马云虽然没有吴京在《战狼2》中“男性荷尔蒙爆棚”的人设,但是透过他对于女性在创业和职场的支持,你不觉得他很man吗?

本篇已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