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to 完美的胖达
Great! Next, complete checkout for full access to 完美的胖达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Success! Your account is fully activated, you now have access to all content.
读书笔记:《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 全

读书笔记:《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 全

. 约 91 分钟读完

读书笔记

推荐序一 从流俗的看法中跳脱出来

科学是反道德的,所以对跟人的主观相关的研究科学通常容易发生谬误。

有些问题是哲学问题,不是科学能够解决的,科学家一旦把它们混同于科学问题就难免想错,而且,由于他们的科学训练要求他们抛开常识,他们很可能比普通人错得更离谱。

推荐序二 哲学家的法宝

但这样的说法没有意义,并不能一定推断出宇宙之前是不存在,科学对不可知就要承认自己的无力。

最新的物理学认为我们这个宇宙在时间上一定有个开端,在空间上至少曾经只有有限大。

这只是不懂哲学的人的傻逼看法。

哲学已经不再是世界观答案的合法来源

事实上如果用必要性来指导科学,这是反科学的。基于现有认知来判断必要与否是个只会让后人嘲笑的想法。牛顿力学时期大家也觉得物理没有继续研究的必要了,结果呢?科学应该摒弃必要这种判断,承认自己的无能而不是逃避这个现实。

事实上,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比如“夸克”,本质上是一个数学结构,根本就没有再“分”的必要。

放你妈的屁,大言不惭,你知道啥。

哲学真的不能指导科学。

浅薄的理解。你对哲学就这点了解,写这篇文字只能说勇气可嘉。

所谓哲学,就是纯粹靠思辨来理解世界的学问。

废话。眼睛这么精妙也是演化产生的。一看这种诘问的角度就知道作者很无知。

意识这么精巧的东西,是怎么通过自然演化产生的呢?

为什么一定要明确分类才能区分他者的概念?他者本来就是依据情况和现实不断变化的区分标准,需要明确的分类这才是读书读傻了。难道你找不到明确分类你就不能判断他者了吗?

可是你是否审视过,人或者东西,真的有明确分类吗?

这只能说明你根本不懂哲学,洗洗睡吧,去做你的知识付费骗小白,别卖弄你浅薄的哲学理解。

我认为哲学既不是规矩也不是火炬,哲学是技艺。如果你想用哲学的“结论”去指导科学或者生活,你很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推荐序三 这是真正的批判性思维训练营

那么这种情况下道德就是一个问题,道德是不是先验的?

支持自然主义的分析哲学家一般非常尊重科学,完全接受科学的结论,在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哲学思考。特别地,他们接受进化论,承认人类是自然进化产生的自然生物体。同时,他们不相信有上帝、灵魂、先验自我、绝对精神等等,他们认为这些都是超自然的实体。他们也拒绝传统的,笛卡尔式或胡塞尔式的第一哲学思辨,认为这些都预设了超自然的先验立场。

我认为疑问很大,机器只是在对数据和参数做求解,而不是思考。思考是可以提出问题的能力。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不值一提。机器离思考还早得很。

今天,机器能思考这一点似乎是没有疑问了。

扯淡。不论是遗传决定论还是环境决定论都是试图逃避责任的诡辩。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不过凡人们逃避这种能力以试图逃避责任,真正的人则不会。辩解说不存在自由意志的人实际上是受到人人平等概念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由意志,不过很多人不想有而已。

根据科学,一个人就是一个生物-物理系统,他的所有行为都是被自然律决定的。

这是一本可以帮助思维训练的书籍。正是在分析、质疑中才能锻炼自己的分析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引言 什么是直觉泵

是的,哲学家就应该这样。

我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展示我想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想。

这种书对于追求效率的现代人来说可读性极差。没有必要研究这么深。理解结论更重要。

而哲学家则自豪于能够以严密的形式呈现仔细摆弄过的抽象概括,尽其所能地使其接近数学证明。他们干得不错,但可别指望我会把他们的作品推荐给我的学生,只有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除外。他们的书原本

很多比喻的结果是为了比喻的使用而进行争论,完全忘记真正应该理解的主题。凡人的智慧。

由于它过于有力,一旦思考者们的想象被一个靠不住的类比所困,他们就会误入歧途。

第一部分 通用思考工具

01 犯错儿 犯“好”错儿才有价值

本书的主题之一也是进化论,原因很简单:不仅对于生命而言,对于知识、学习和理解而言,进化问题也是根本且核心的。如果没有合理而完备的进化论知识,想要理解意义与观念的世界、理解自由意志与道德、理解艺术与科学甚至哲学本身,我们都会感到力不从心。

最新的研究已经开始反驳这种观点。我们认为无用只不过因为我们的认知限制,其实并不是无用。我这种观察角度很哲学哈哈哈。

大多数DNA从未参与建构身体的过程,因此它们常常被称为“垃圾DNA”。

这翻译是有病的北京人吗?这么严肃的书籍上什么儿化音?脑子有病吧?肯定是导师没给稿费,傻逼翻译。

犯错儿的要诀在于不去隐藏它们,尤其不能自我欺骗。与其在我们犯错儿后扭脸否认,不如成为自己错误的鉴赏家,打心眼儿里把它们视作一种艺术品,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艺术品。

原文是这么口语化吗?这翻译非常傻逼。

人类对错误的自然反应是尴尬与愤怒(我们永远是对自己最生气),因此你必须努力克服这些情绪反应。尽管这是个有些古怪的实践,但是试着学会品尝你的错误吧,为将你引入歧途的怪癖被揭露出来而感到开心吧。

是的。比如先写一张方块2的纸条折叠后展示出来,然后让观众抽卡,如果抽出来是方块2当然直接展示事先写好的纸条,效果爆表!如果抽出来不是(大概率)方块2,那就继续让他做其他事,这个纸条就放弃或者再找机会掉包成其他内容之后再展示给全场。这就是魔术的奥妙之一哈哈哈。

你首先做那个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一的魔术。当然,这个魔术几乎肯定要失败,这时你应该马上不动声色地做下一个魔术,比如一个成功率有百分之一的魔术,如果这也不成功(通常也会如此),那你就优雅地、悄无声息地开始第三个魔术,它的成功率可能有十分之一。现在最好也把第四个魔术准备好,假设它的成功率是百分之五十。如果这四个魔术都失败了(这种情况一般不太可能发生),你就表演一个不会给观众留下太多印象,但一定会成功的魔术吧。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年轻人对从别人的错误吸取经验这回事嗤之以鼻。这是区分智者的重要标准。学会听取有益的劝告,是很重要但很多人都不具备的能力。愚蠢的人类。

一个给人以批评空间的清楚、明确的错误比一团糨糊要好多了。顺便说一句,这也是我们人类比其他物种聪明得多的一个原因。与其说我们胜在脑容量更大、大脑功能更强,或者具有反思自己过往错误的能力,不如说我们胜在可以相互分享个人在试错的历史中所获得的经验。

所有的官僚都是这样的。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其实这种人已经被异化成非人类了。

他们在工作中从来没有犯过明显的错误。这些人往往不愿意干得太多,他们做的那一点工作也是非常原始的,对于这些人来说,除此之外的工作都太冒险了。

02 归谬法 发现错误命题的妙招

过度简化比如真空中的球形鸡,比如理性人。所以经济学理论经常不能反映现实,因为不存在理性人。

科学圈之外的人大多不了解“过度简化”在科学中是一种多么神奇的东西;科学家们可以用这种“几乎”正确的工作方式绕开令人讨厌的复杂性,把纷乱的细节搁置一旁。

这种断言是不能证伪的。因为他说了有时候,又没说一直。既然有时候了,那总可以想象一个成立的场景。所以这句话是对的,虽然不定义清楚有时候是啥意思的情况下这句话并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但它就是对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一部电影《战略特勤组 Unthinkable》。看完再来判断斯玛特这句话的对错。

惊世骇俗地说出“对呀,把一个无辜的人绞死有时候就是正确的”这种话以后,我就给这招起了个名字,叫“我比你斯马特”。

03 拉波波特法则 批评他人的正确方式

不不不,如果我真的觉得对方是对手,我一定不会指出它的错误,这样按照直觉泵01,其实我就是帮助它进步。我会附和它的错误,这样才是处理对手的正确方式。作者一看就是象牙塔里面的天真的科学家。

如果对手所说的话中有非常明显的矛盾,那么你当然应当尽力把它指出来。如果他们的说法中潜藏着一些矛盾,你就应该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揭露出来,然后再施以攻击。

① 你应该非常清楚、生动、不偏不倚地重述对手的想法,使得你的对手说:“谢谢你,我刚才要是像你这么表述就好了。”② 你应该把对方观点中你所同意的部分都列出来,尤其是那种并非被人们广泛接受了的观点。③ 你应该提到那些从你对手那里学到的东西。④ 只有完成了以上三点,你才能说一句反驳或批评的话。

对于一位作者来说,如果你勇敢地为他的观点寻找根据,但什么也没找到的话,可能会比气呼呼地批评他的观点来得更有杀伤力。所以,我向大家推荐拉波波特法则。

04 史特金定律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这不分场合的儿化让我觉得翻译一定是个自大狂。

当你准备批评某一领域、某一流派、某一学科或者某一艺术形式的时候,请别在嘲笑垃圾上浪费自己和我们大家的时间!要么就追着优秀的东西批,要么就别干这活儿。

05 奥卡姆剃刀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奥卡姆剃刀不是这么用的。不是拿来做减法,而是做加法的时候判断必要性的。拿这个做减法的失了智。这是经验阐述,又不是真理。

很多人都想用“奥卡姆剃刀”把本来盘根错节的问题剃个干净

06 奥卡姆扫把 有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比如说一个车评通篇夸奖外形和设计,内饰和配置,对动力和操控一带而过甚至不提,你就应该洞察到这是车的缺点。不要看软文说了什么,要看它没说什么。毕竟大部分软文不至于昧着良心,一般来说春秋笔法居多,指鹿为马伤人品。

只有专家才能注意到“缺席”的事实,而事实已经被“奥卡姆扫把”从现场扫走了。

不需要这么麻烦。直接去知乎热榜,看热门回答,然后翻阅同问题下其他十个回答,你就能知道热门回答到底有啥不对哈哈哈。
对这种情况很容易解决,那就是同一个问题永远不要只看你赞成的答案,一定要看你不赞成的答案,然后思考。

找到某个新鲜出炉的阴谋论,看看你作为该领域的外行,能不能在搜索专家对它进行反驳之前找到它的错误。

07 外行做媒 既不“过少解释”,又不“惹恼行家”

这个直觉泵没有啥意义,如果是坦诚正直的人不需要这种技巧。只能说明象牙塔里面龌龊依然很多。

外行做媒
既不“过少解释”,又不“惹恼行家”

08 跳出系统 打破惯性思维的好方法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所有人都以为自己要一匹更快的马直到他们得到了汽车。汽车对马和马车而言就是跳出系统的创新。
怎么做到呢?其实也很简单。不要先了解现状。
现状就是系统的诅咒,了解现状就会束缚你的认知框架。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的是目标,只有确定目标之后才能跳出现状是束缚,也就是跳出系统,做出真正的创新。
比如汽车就是因为要满足更快的运输工具这个目标而出现的。
现在假设某区域现状是高峰期经常堵车,车道不够宽,交通秩序混乱,电动车造成过多事故,路口红绿灯设计也不合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你认为应该疏导交通,增加道路运输两,或调整路口设计,那就没有跳出系统。
跳出系统的解决办法可能是新增轨道交通,也可能是调整城市规划让区域内生更多工作岗位以减少高峰期进出区域的流量,也可能是大力发展远程和外包工作的条件和配套,等等等等。
所以跳出系统的前提就是不要急于了解现状,首先明确目标才是正确的事情。

创造力是一种让人梦寐以求却只有少数人才能够拥有的才具,它往往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打破孕育它的系统所设定的规则,也许是古典音乐的和谐体系,也许是十四行诗甚至打油诗中的格律与韵律,也许是某种艺术的审美“教规”、良好形式。又或者,它打破的是某些理论或研究领域中的假设与原则。

这句话是错的。了解传统不如了解问题本身更重要。

如果你想颠覆传统,最好先去了解它。所以外行或新手很少能够想出真正有创造性的东西。

这个问题很简单,没有上帝,也没有不变的至善。回答完毕。

“到底是‘上帝因为某事是善的才命令人做某事’还是‘因为是上帝的命令,所以某事是善的’”这个问题很重要。

09 古尔德的3种思考工具 “不如说”“故意堆积”和“古尔德两步”

不如说这种是诡辩伎俩,对这种语言要做出提放。一旦上当你就被引入了一个可能根本不符合原意的新战场。所以直接不接话是最好的。就讨论原问题,让不如说的人自己说去,管它去死。

我是还要问,为什么必须二者择一?

让对手吃闷亏战术。

第一步,制造一个靶子,然后驳倒它。这个技巧谁都会。第二步才堪称天才:主动把注意力转移到第一步驳论所用的证据上,这些证据本可以证明你的对手并未持有被你反驳的那种观点,而你则把它们诠释为对手面对你的攻击勉强让步了!(Dennett, 1993, p. 43)

其实古尔德的伎俩是这样的,比如我们先给出一个定理,说平面几何条件下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古尔德说我们先把这个定理扩展一下,任何情况下三角形内角和都为180度,然后,啊哈,你看非欧几何条件下三角形内角和不再是180度了,所以这个扩展是错误的,所以扩展之前的定理平面几何条件下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也是错误的。
现在,你能看出古尔德的诡辩的关键步骤了吗?

外推主义将会失败

10 小心“当然”这个词 一种让你无需思考就认同的花招

是的,我经常使用当然,因为旁征博引太浪费时间,我又不靠写字收钱,能提高效率就是延长寿命。多用当然,只要我们不是教授。

作者必须决定究竟是对这一点做出解释、提供理由,还是干脆直接做出断言,并理由充分地期待大家同意这一点。毕竟,人生短暂嘛!

当然是对的,你看我使用了当然哈哈哈。
比如没有建筑的部落里的人就不会对透视和近大远小这种事情有任何认知。因为没有人造的线条来供他们认识。也所以很多造成错觉的对比图对他们完全没有效果,比如经典的两个等长线条两端箭头相反的图片,在他们看来两个线条毫无疑问就是等长。
所以近大远小这种事也是要学习才知道的,不过通常我们意识不到。

人类的意识必须而且实际上就是一系列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细微的认知习惯

12 什么是“深马” 爱就一个字

基本上所有所谓微言大义的格言都是这个德行。
比如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哈哈哈。

“深马”,就是一个“看上去”重要、正确、深刻的命题,但它之所以看上去有这种效果是由于它的模棱两可。

第一部分小结

目前为止还不够惊艳。希望后续内容能给力点。另外第一部分的翻译可以去吃屎了。


我们接下来要面对的,都是一些热点问题:意义、进化、意识,还有自由意志。

第二部分 关于意义和内容的思考工具

活成动物有什么好自豪的。就好像豁出去纹个身感觉征服了全世界一样可笑。
人类进化了几百万年就是为了不再像动物一样活着。

如果可以像我们的祖先类人猿那样注意不到那些问题,或许我们可以过得更舒适,成为更快乐、更健康的哺乳动物。

如果这是本能反应的集合,就不要觉得动物会认为这些东西有意义吧。意义是对人来说的。认为动物也会有意义这种事不能得到证实。

它们同我们一样,思想中满是有意义的的某种东西,无论它是观点、信念,还是心理表征。

13 特拉法尔加广场上的谋杀案 意义和内容都是我们大脑的“意向性”产物

这就是我说的信息不对称的不可逃避性。进而造成了人类精神境界区别的不可逃避性。

特拉法尔加广场上的谋杀案

14 生活在克利夫兰的一位兄长 一种观念只能生长在一堆观念之上

人类大脑会自己产生一个故事解释这种事。对裂脑人的研究揭示了这一点,管理语言的大脑部分会自己构建一个解释,很奇妙。

无论是谁,如果理解不了“有一个哥哥住在克利夫兰自己就不可能再是独子”,那他也就不能理解自己所下的断言。没有理解,你就只能“鹦鹉学舌”,无法形成观念。

15 “爸爸是名医生” 理解是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清晰的

理解是一点一点形成的,那么基于理解的观念也应该是一点一点形成的

17 常识心理 人们无需正规教育就拥有的一种能力

如果是英联邦国家这就错了不是吗。常识其实没有那么常识,没想到吧。

你俩都知道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双方都靠右行驶。

这就扯淡了。靠右行有毛线基因基础?很多原始部落的常识也和我们不一样。这都是后天认知习惯而已,不是基因基础。怕蛇状物体,吃屎会吐,这才是真的有基因基础。

自然,所以在我们的大脑中一定有着其基因基础。

我认为这是人类认知中叙事倾向的作用。

我们就会看到幽灵、地妖、小精灵、矮妖、花仙子、小矮人、恶魔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而事实上,我们在那个地方看到的也许就只是几根摇动的树枝、一排倾倒的墙,或是一扇吱呀作响的门而已(Dennett, 2006a)。

18 意向立场 解释实体行为的一种策略

作者自己这不是犯了诡辩的错误吗?我为什么不能把它当成一个可以下棋的机器人而非要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事实上没有人会把它当人才对。作者开始犯古尔德的错误了哈哈哈。

把这台计算机设想成是一名优秀的国际象棋选手,至少不是国际象棋白痴或是那种自杀型的选手。也就是说,你把它当成了一个有思想的人。

这是互联网的MVP模型。先凑合,再进行后续迭代。迭代多了连它妈妈都不认识了哈哈哈。

我要介绍的思考工具中,很多都可以用来这样一点一点地解决问题,你可以先粗略地“确立”几个点,方便认清问题的大体轮廓。

设计立场就是把自己对一个概念的理解外延到具体的物品上,只因为它们共享了同一个名字。所以很可能出错,比如我们以为逆行是靠左但去了英国我们用设计立场去假设逆行也是靠左就错了,因为这里的设计和我们国家的设计不一样。功能没有实现设计的情况更不用说了。

我只需要知道,它是一个特殊的装置,会依照相应的设计按要求工作。从设计立场出发的预想没有从物理立场出发的预想那么可靠,

现实中你很可能被计算机碾压,根本理解不了计算机的走法和它的预计对策。所以意向立场对超过自己理解能力的事物是必定理解错误的。所以不要用来理解你不懂的东西,否则你对这件事物的认知就被你的历史和能力限制了。

也许你一时确定不了为计算机列出的这些有效走法中哪种是最好的,计算机倒是可能会更清楚地“领会”到自己的处境,但你却可以排除掉大多数的可能,只留下四五种走法,这就大大提高了你正确预测的概率。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思索,借助于设计立场,你就能预先确定出计算机接下来的走法,尽管这可能需要不断的努力、耗费大量的时间。

19 人与“次人”的区别 自上而下的认知能力分解

忒休斯之船。你的特质被剥离到什么程度你就不再是你了?失掉昨天的记忆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那失去一年呢?或者,失去的是某个关键的一天呢?通常我们应该拒绝任何将自我分片的尝试。因为我们根本不了解什么是自我。

让你成为你之所是的那些能力、性情、偏好和怪癖,都依赖于连通你的身体和大脑的通路才得以形成。

但是当深度学习框架建立后人们对如何实现真正的人工智能的好奇心大减。现在的人工智能都只是人工任务求解机器,离思考,意识,智能还有十万八千里。通过训练得到的算法的集合,这叫毛线的智能。

人工智能研究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自己的目标——要把人类整体的认知能力转变成一个由次人类专业处理装置组成的巨大网络,包括目标发生装置、记忆搜索装置、计划评估装置、感知分析器和语句分析程序等。

20 大脑中的小人儿委员会 认知科学的好理念

这里说的难道是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

马克思所说:“从各展其能到各得所需。”

不过依然没看到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如果这么简单那人工智能就不会至今没有实现了。

受神经科学的启发,作为大脑运作的一种模式,那种自下而上的小人儿式机械主义真是让人越看越觉得合理,因为从生物学的视角看,它生成的更加错综复杂也更有竞争性的“计算体系”是更合理的:我们可以看到它整个的发展历程,从胚胎直到成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建构和修改。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复杂的体系结构是如何从简单的神经系统发展而来,由那些未成熟的小人儿组合而成,那些小人儿有着“近似”于感知、标记和记忆的能力。

21 近似算子 达尔文渐进主义的启示

如果神经元的简单渐进式集合就能产生人类的意识,那么猩猩就没有道理和人类智力有质的区别,除非我们和猩猩的神经元也有质的区别,毕竟单就数量,重量,体积等,怎么看猩猩都应该有小学以上智力水平。但实际上猩猩的意识和思考能力跟人类有云泥之别,所以渐进式集合这种方法不是正确的解答。
而既然我们和猩猩的神经元有质的区别,那机器小人组成的程序块又凭什么会类似人而非猩猩或老鼠呢?

近似猿和猿在原则上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划分。人形机器人和手动计算器也是由相似的基础部件组成,它们都是些无思想、无感觉的图灵程序块。把这些程序块视为组成部分,放到更大的功能结构中,再组合成更高层次的结构,以此类推,到最后我们能得到这样一些部件,它们拥有近似智能,能组合成被称为“理解”的那种能力。

22 神奇组织 不要为逃避难题而求助于“魔法”

但是很明显人类和猩猩之间智力的区别跨过了语言和想象力的鸿沟,单纯用神经元数量差别是无法解释的,如果一味否认神奇组织的可能性那就不客观不是吗。

就像很多人热切希望有真正的魔法存在一样,这种希望也折磨着很多人对思想与大脑之间关系的考察。不少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甚至是哲学家,潜意识里还是会被这样的观念吸引:神经组织中的动态属性可以利用某种科学无法解释的潜在力量,做出一些让你觉得神奇的事情。也许他们的想法没错。但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这样假设,我们的前提条件必须是:没有什么神奇的组织

如果人类超越动物只是因为神经元数量的话,那么基于演化论就没有道理使得猩猩没有智力,毕竟只需要简单的突变让大脑产生更多的神经元就行。一定有一个不仅仅是数量造成的区别。计算机试图模拟智能的前提是所有的神经元是等价的,可要是这个前提是错的呢?那不论怎么堆砌数量和处理速度也不可能产生智能。怎么证明作者现在讨论的神经网络模型不是个死胡同呢?

“联结主义”和其他一些“神经网络”模型的突然出现[插图]展现了小束神经元的学习能力和图形识别力,而就在几年前,这根本就是无法想象的。虽然我们仍然不知道大脑是如何产生这些理论模型所展示出的计算能力的,甚至不知道大脑是否真的是像这些理论模型描述的这样工作的,但至少我们现在可以假定神经网络有某种连接能力,只要设定的这种能力不超出应有的界限范围。作为前提,我们无需对此多做解释。

23 身陷机器人控制室 初长成的大脑不是一块“白板”

这是作者的武断推理,理论上没什么逻辑错误,可就是不能解释现实。人和猩猩的眼睛没什么不一样,所以眼睛的结构和能力有清晰的演化路径可以参考。可是我们的大脑和智识与猩猩相比却截然不同。所以不能排除我们有特殊能力的可能性,至少在现在还不能排除。

由一些结构组合生成,而这些结构所具有的能力应该也是由鱼或者蠕虫所有的那种类似理解力发展而来的。

第三部分 关于计算机的思考工具

25 虚拟机 模仿硬件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通过虚拟机的概念将底层的物理实现做了抽象,只需要关心上层的程序就可以,很多具体细节被隔离了。好处是抽象和可移植,坏处是性能下降和很难优化。

用Java语言编写程序的网站不需要在意浏览网站的用户手上拿的到底是PC、Mac还是运行Linux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因为Java程序只在Java虚拟机上运行,而PC、Mac以及Linux操作系统上都有各自专门的Java虚拟机,匹配的Java虚拟机会自动下载到你的电脑上,几秒钟便可以安装完成。然后,各种Java小程序就都能运行了,犹如魔法一般。

想这样简单的类比到人类的大脑是不是太天真了一点?人的主观能动性很明显,而计算机则不会主动做什么,做的都是被编码的程序让它做的。这点不解决,就不能说不需要神奇组织。

这里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验证:至少我们找到了一种方法,它能够清楚地道出“具有数万亿活动部件的计算机,它的那种高等能力到底是什么”,而无需动用神奇组织。

27 让电梯实现自动控制 机器取代人类的逻辑

可是你在前面才说过过度简化是一个问题来的,这么快就自己身体力行一把,是不是不太好啊……

先解决掉玩具问题,顺势再让我们去处理现实中那些恼人的大问题吧!

语法规则只是小意思,难的是理解语言想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自然语义理解。作者你这问题可简化过头了,连带你想说什么也不怎么可信了。

我们还在奋力实施着逆向工程来破译所有那些“规则”和“程序”,虽然它会比用逆向工程目标代码来复原源代码更有难度,但理论上的确可行。

第三部分小结

确实是,解决了这两个就能实现真正的人工智能,而不是现在这样靠暴力分析数据得到的基于概率的猜测。

在后面,我们还要去面对意识和自由意志这两个概念,它们最为狡猾,但之前所掌握的这些思考工具能助我们一臂之力。

第四部分 关于更多意义的思考工具

28 红发人那事儿 大脑中的认知机制

这是认知科学研究的领域,大家可以参考最新学科内容。被储存的似乎是某种程度上固化的突触之间的连接模式。不断的重复认知或对其检索可以增强这种固化的倾向和规模,反之亦然。

人们在一天当中会碰上许许多多的陈述句,有些是口语的,有些是书面语的,据此得以获悉形形色色的事实,同样也会误信一些谎言。其中一些我们放在图书馆或者档案馆储存,而另一些我们只存放在大脑里。我们很少逐字逐词地记住一个实实在在的句子,但当我们记下眼前的一个句子的要点时,它一定是在大脑中被存储成了某种类似句子的东西,例如,一段用脑语写成的公式。

29 彷徨的双币机、孪生地球以及巨型机器人 原初意向性和派生意向性存在明显的边界吗

也就是说,读者和作者关于讨论哲学的意向是原初的,是自发的。而哲学书籍和文字则具备的是派生意向,没有遇到配合的原初意向的话派生意向就等于没有。例如将书给文盲那么就只能起到纸张本身的原初意向功能:擦屁股或点火,而不能完成书传递知识和达成沟通这个派生意向的功能。

原初意向性学说主张一些人造物,例如书籍、电影、电脑以及指示牌,可能从我们身上获得某种意向性,而我们所具有的原初(或内在)意向性则完全不是派生出来的。比如印在本页的文字关乎哲学,恰恰因为作者和读者拥有关于哲学的思想和信念,我们设法通过这些文字传达有关哲学的思想和信念,若没有我们这些文字使用者,它们根本什么都不是。

意向需要被接收才能起作用。

任何东西都不能单凭其物理形状或其他类似的属性获得内在意向性。

如果这世界上有某些事件和物件是关于其他东西的,它必定会从它所处的表征和解释的意向系统中获得意义,该系统的状态,如信念、欲望、大脑状态等总得是已经具有意向性的才行。

尽管一些有名的哲学家在许多方面都极不赞同塞尔,如杰里·福多尔和索尔·克里普克(Saul Kripke),但是,在原初意向性问题上他们倒是意见一致。他们和许多志同道合的人认为,人类心灵或心灵状态具有原初意向性,就此而论,人类心灵完全不同于机器人控制系统。

这不就是概率论的独立事件和非独立事件吗。或者编程里的状态函数和无状态函数。

设想,它运往巴拿马时计数器并未清零,所以它在巴拿马首次工作时计数器会跳到1435793。这个数字意味着它还没能转接到正确地确认巴波亚硬币的任务吗?别忘了,它近似错误地将该事件当成了Q事件——检测25美分硬币;它的用途就是检测25美分硬币。

一日就是一天。这个日对成年人和小朋友来说是一样的吗?不是一样的吗?但是我还是不喜欢这种分析哲学,很无聊。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词语的意义?怎么决定的?历史是否总是对所有东西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词语的使用能否克服或推翻历史?

恰恰相反,他怎么认为是不重要的,因为他的意向是要被听众接收才起作用。所以,如果他说的是马,但是在外星球原住民听起来只知道是犸,根本不知道有马这种生物,所以其实他说什么都无所谓,被接收的意向只有犸的信息。
而如果科学家知道他在外星球,知道有马又有犸的人才需要分辨他的原初意向,这种时候他本人的原初意向才有意义。
又如果科学家知道他是被骗了,其实没有外星球也不存在犸,那么不论他的原初意向是什么,被接受的意向还是只有马的信息。
所以你的原初意向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意向被理解成啥。

如果他告诉我们,他的词“马”现在意指犸,这时他是对的吗?也许他应当说他不知道“马”现在意指什么。那么,由于我们知道自己也可能被送到了孪生地球,我们是不是也得承认,我们不知道“马”意指什么呢?

但我们的意向性依然有很多是后天习得的。比如穿衣服。如果单纯归咎于基因的话就不能解释现代衣物和穆斯林布卡所代表的派生意向性的区别,显然皈依宗教不会改变人的基因。所以单纯的说自己的意向性派生自基因是不完全的。我们的意向性派生于肉体、自然环境、社会习俗的综合影响,基因只是一部分,虽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自身的意向性派生自基因实体,而基因的意向性仅仅是类意向性。

自然选择理论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告诉我们如何在关于种种起源的解释中将智能造物主排除出去。自然选择过程理应对这种非凡的、机巧的设计负责。基因不是设计者,它们本身再愚蠢不过了,它们不能推理、表达或理解任何东西。

多个解释都讲得通,不代表不存在真相啊,很可能是我们没有分辨真相的能力或者是有什么必要的知识和观察超过了我们的技术水平,感觉作者自己也经常使用逻辑诡辩的技巧。

我们非但不能保证有权通达深层事实来确定我们思想的意义,而且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深层事实。功能解释有时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心脏显然是一台泵,眼睛显然是用来看东西的。但是,当它并非显而易见时,比如当我们试图理解大自然母亲的心智时,那里并不存在任何可供解释的文本。当有关功能的“真相”(the fact of the matter)有争议时,也就是说,当多个解释都讲得通时,那里就不存在任何真相。

30 彻底翻译与蒯因式填字游戏 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翻译

密码学家有这样的信念是显然的,因为密码使用者解密的时候如果有歧义的话这个密码就是设计失败的,显而易见没有人会刻意使用失败的密码。所以作者这个例子不知所谓。

密码学家会抱持这样的信念:你若找到谜题的一个解决方案,你就已经发现了这道谜题的唯一解决方案。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能存在两个解决方案,但类似这道填字谜题这样的情况表明,存在一个唯一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形而上的必然,而仅仅是在强大的约束条件下极其可能的一种结果。

现实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任何金融市场投资人或互联网公司技术选型责任人都能糊作者一脸例子。甚至,今天中午吃什么在你真正吃到之前都一直处于不确定性中。

现实世界中我们没有不确定性,是因为有很多个独立的约束条件需要满足。

31 语义引擎和句法引擎 大脑只是通过句法引擎模仿语义引擎

所以这里的换句话说,转眼就切换到作者的断言,正是之前作者表示要警惕的直觉泵,笑死我了。

换句话说,大脑应该是语义引擎。

32 沼泽人遇上母牛鲨 哲学家最喜爱的直觉泵

这种讨厌的思想游戏大概就是苏格拉底被处刑的原因。所以我也讨厌形式逻辑学。

当诸如孪生地球、沼泽人这种话题成为正儿八经的思考时,其他领域的学界中人,特别是科学领域的专家们,常常就哲学家这种不可思议的娱乐发难,对此,哲学家并非没有注意到。

这是不可能的。语言是需要习得的,所以就算分子都一样,你凭什么认为沼泽人就能说话呢?既然它没有记忆,它就不应该记得一些专有名词。要我说,你还不如研究下失忆的病人,那个不是更符合逻辑一点吗?

沼泽人直觉泵在让未来倾向和内在状态保持不变的同时,将“历史”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强烈同意。

这种傻乎乎的假想根本不值得得到回应。

所以物理学是实证科学,是自然科学,而哲学变成了思想游戏,从科学的科学的宝座跌落了。

物理学家可能会回应道,若真见到了这些假想的物质,他们会留意那些更为重要的事情,而不是思考管它们叫什么。他们整个的科学图景有赖于磁畴中原子偶极子的排列与铁吸引力之间的深层规律,打破这一规律在逻辑上是有可能的,但他们对这种“事实”毫无兴趣。“结构”因素和“行为”因素之间真正的协变关系才是值得关注的。如果发现规律不适用了,物理学家就会相应地调整他们的科学理论,重新安置这些术语。

我就说嘛,这么无聊的思想游戏,作者果然也持反对态度。诡辩除了让人烦躁木有别的意义。

戴维森的身体有其特定的发展轨迹,假以时日,它就能形成戴维森所有的记忆、信念以及期望,这些自然累积的过程不会有一个真正的替代品。虚构的情形违背了这些限定条件,它所能达成的结论,就我所见,没有任何用处。

说得好!

思想实验的效用与其脱离现实的程度成反比。

33 两个黑盒子 究竟是什么让红灯闪烁

如果一个密码学家就能很容易的实现这种效果,不论是红串还是绿串都自带校验码,任何对原始数据或校验码的修改几乎可以肯定都会造成校验失败于是亮黄灯。除非你破解了校验算法,否则这种防篡改技术是可以信赖的。

正是这个保持着良好随机性的时钟查询机制保证了同一个比特串从来不会被重复发送。尽管依赖于这种随机性或伪随机性,但它还是能够保证,每当科学家按下α按钮,计算机产生出红串;按下β按钮,送出的比特串最终是绿串。

这就是自我指涉的语句。侯世达在《我不是怪圈》里面不厌其烦的探讨这种现象,我不得不表示超无聊的。

有些比特串在开始的头一百次是红串,尔后却变成了绿串。例如,ASCII码编制的这句话:“这句话送往你那里做评估的次数少于一百零一次。”

这个思想实验显然有两个不可解释的地方,首先怎么将Al的英文翻译正确,其次Bo如何理解被翻译出来的瑞典文,同时还要保证对该语句进行知识库查询的判断正确。

所以,当A和B这两种不同的句法系统被设计为如实反映同一个语义引擎的时候,为了解释它们所揭示出的那种引人瞩目的规律,唯一的方法便是上升到语义引擎的层面,在那里,真理得到认可,断言得到证实。

加密永远是用时间换取空间。所以只有有无限的算力和无限的时间,理论上所有的密码都是可以破解的。但是,越短的密码越不可能破解,因为可以破解出来的意义太多。比如我写个字母a,你永远也不能破解这个密码,除非你恰巧知道我和某人约定了a表示晚上吃面,b表示晚上吃饺子。但我很可能又和另外一个人约定了a表示晚上吃饺子,b表示晚上吃面。那么如果我写了个a,在我明确要发送给谁之前,没有人能破解它。

我不知道是否有人能提供一个彻底有效的论证,来证明存在或不存在某种牢不可破的加密方案。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意向立场,你要么采用意向立场的方式,找出语义层面的事实来解释这一模式,要么永远被这种显而易见的因果规律所困扰。

第四部分小结

所以我们可以不断的在古文堆中找到我们想找到的意思,又或者我们可以将文章的意义解释得让原作者都瞠目结舌,一切都可以解构和消解嘛。

意义不会是某种易于映射到大脑中的简单性质,我们也不会在任何地方找到可以解答某个句子、某个思想或某个信念的真正意义的“深层”事实。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找到并锚定全部物理立场和设计立场以及现有资料的最佳解释。

如果作者说的是派生意向需要原初意向的支持,以及所有意向都需要被接收才有意义,我同意。但是怎么就从物质达成意向,我表示我没有get到作者的点。

一条路径,让我们从无理解能力的物质(物理立场)开始,经由一系列重新安排(设计立场,以及近似意义)达到这样一种自我理解:我们是信者、知者、理解者的典范,经由意向立场简化为意向系统。

基于贝叶斯统计和概率网络就能实现智能吗?当蚂蚁少到一定程度,蚁群的智能就瞬间消失了。我认为这种情况必须得到合理的解释,否则很难想象通过堆砌神经元就能自动产生智能。

它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相当宽敞的逻辑空间,如果我是对的话,一个恰当的有关意义的科学理论必须能容纳于其中。

第五部分 关于进化论的思考工具

34 万能酸 摧毁一切的达尔文思想

爱因斯坦也会错,不要让立场先行限制了我们的思想自由。

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的抵触众所周知,他是这一诉求最可敬的示范。“上帝不掷骰子”是他的衷心之言,但这种抵触情绪根本没有合理根据。你平心静气地想想,我们或爱因斯坦凭什么说上帝不掷骰子?你会发现这不大可能是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

35 孟德尔图书馆 只有极少数的A、C、G和T组合才是有意义的

去你大爷的,前面废话那么多一点意义都没有,作者你是不是有病!!!

我们俩的解释完全相容,不过我想强调一些他轻描淡写的内容。
设想孟德尔图书馆是由对基因组的描述组成的,那么该图书馆就恰好是巴别图书馆的一部分。描述DNA的标准代码只包含四个字符,A、C、G和T,分别代表腺嘌呤、胞嘧啶、鸟嘌呤和胸腺嘧啶四种核苷酸。

36 什么是基因 基因就像软件中的子程序

作者最近这些直觉泵都是给傻缺老外写的,任何初中毕业的中国人都没必要看……老外很多不教进化论,所以作者得从abc开始教他们。

正如我们刚才看到的,将基因类比为字词非常有用,但还有一个更好的类比,我们借助这段有关计算机的“插曲”就能明白。

38 自然选择VS智能设计 “起重机”VS“天钩”

关键是如何淘汰失败者。

新奇事物通过突变、试验或意外不时地涌现出来,这是一种改进,它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复制。而失败的试验品走向了灭绝。再说一次,要么发表,要么灭亡。

所以你们应该反思你们的基础教育之失败不是吗。

这些进化论的怀疑者可不是不学无术的人,他们是哈佛医学院的高材生!他们极大地低估了自然选择的力量,因为进化生物学家三番五次地告诉过他们,自然界不存在任何真正的设计,它们只是看起来像设计。

进化过程所揭示的理由和人类设计者所发现的理由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后者通常(但并不总是)会在设计者的头脑之中被表达出来,而前者一般在人类探索者首次成功地对自然造物进行逆向工程之后才会被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人类设计者会思考其造物之所以具有某种特征的理由,并因此有了表达这些理由的想法。他们通常会欣赏、制定、细化、传达、讨论、批评这些设计理由。进化过程并没有这么做,只是通过它产生的变异盲目地进行筛选,使好的东西得以复制。这些东西之所以是好的是有理由的,但自然选择过程并未表达这些理由。

不是比父代更有利,你这是设计论。而是集合双亲的基因产生更多的突变,让演化的速度成平方倍增加。

。有性繁殖的物种可以比无性繁殖的物种更快地穿越设计空间。

40 白蚁城堡是谁设计的 无需理解的能力之二

生物本身的存在和行为是有理由的,但除了人类没有其他生物有意愿有能力去理解背后这个理由。这并不代表人类出现之前这些理由不存在,也不代表这些理由有某种有意的意志藏在其中。

蚁冢成为这种形状也有理由,但白蚁却没有这些理由。树木为何如此分支是有理由的,但这并不是树木的理由。海绵的行为有理由,细菌的行为也有理由,甚至病毒的行为也有理由。但它们并未拥有这些理由,也不需要拥有这些理由。
这些行为背后存在着大量理由,但在一般情况下,生物体并不需要理解这些理由。生物体与生俱来的行为进化过程中良好地设计出来,它们是这些设计的受益者,而无需了解这一过程。这一特征在自然界无处不在,但它往往为我们采用意向立场的倾向所掩盖,我们总会倾向于将行为解释得比实际更理性和有意为之。白蚁是多么巧妙地精心布置蚁冢的通风管道啊!松鼠是多么有远见地储存食物过冬啊!梭鱼是多么狡猾地静候它的猎物啊!这些行为的确是在无情竞争的大自然中取得成功的杰出策略,但其受益者并不需要感谢我们发现了这些策略。我们是表述出这些理由、为这些成功的安排做出解释的首批具有心智的生命。

43 世界上第一只哺乳动物是什么 压根儿就不存在

所以哲学越来越脱离现实变成分析哲学么,笑。

哲学家往往有洁癖,他们是挑剔的词语使用者。自苏格拉底坚持要求准确标识出德性、知识、勇气以及类似概念的典型特征以来,哲学家们总是按捺不住这样的想法:通过认定某种可以阻止退行的东西来防止无限倒退,如本例中的元初哺乳动物。这往往让他们得出深陷神秘(或至少是迷惑)之中的学说,也让他们委身本质主义(essentialism)。

现实远远不是非黑即白的,灰色地带广泛而大量的存在,所以哲学学差了就容易变成诡辩。

若没有这种泾渭分明的界限,标识出某个本质就从来都是危险之极的,我们也根本无法构造出这种论证。在数学上,这种论证方式所向披靡,因为在这个领域你真的可以划出界限:一个整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一个实数要么是有理数要么是无理数,一个多边形要么是三角形要么不是。但在这种抽象的领域之外,这种论证远不够成功。

44 物种形成于何时 某个精确但又不为人知的时刻

这才是演化迷人的地方不是吗。我们的一切现实都建立在错误之上,光承认这点就能让相信上帝的人爆血管了哈哈哈。

每条世系中的每次降生都是一个潜在的物种形成事件,但该事件几乎从未发生过,百万次降生中也不会有一例。DNA的突变也几乎从不发生,一万亿次复制过程中也不会有一例突变,但是,进化却依赖于它。此外,绝大多数的突变要么有害,要么是中性的;偶然的“有利”突变更是几乎从不发生。但进化恰恰依赖于这些极为罕见的事件。

47 青蛙的眼睛究竟将什么告诉了青蛙的大脑 扩展适应的最好例子

生命于无意义中自然的产生意义,而不是有目的的追求某种先验的意义。生命只需要不断的试错而并不知道哪种尝试有效,自然则会负责留下那些更适合的尝试。

某个可能不为人知、根植于蛙性的命题,它精确地表述了蛙眼将什么东西告诉了它的大脑。这种想法恰是本质主义的意义观或功能观。意义,和它直接依赖的功能一样,一开始并不是某种确定的东西。它的产生不是来自嬗变(设计空间中的巨大飞跃)或特殊的创造,而是来自周遭环境中往往是渐进式的微小变化。

49 谁是《帕姆雷特》的作者 “延伸的表现型”为你揭开谜底

将帕姆雷特作为弗兰肯斯坦的作品的话我们依然有一个边界需要明确,到底基于多少影响我们认为帕姆雷特是弗兰肯斯坦在造物者的影响下自己衍生出帕姆雷特,或仅仅是造物者通过弗兰肯斯坦实现了自己关于帕姆雷特的想法。
也就是说帕姆雷特是弗兰肯斯坦的表现型无疑,但是到底是不是造物者的延伸表现型,这个判断的基石是一个连续体光谱还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断言?
如果是断言边界将很重要,如果是光谱我们只是逃避了边界的存在而已哈哈哈。

河狸的坝同它的牙齿和毛皮一样,均是河狸的表现型,或者说是延伸的表现型,这为进一步观察到人类作者的边界也完全服从于同样的延伸提供了基础。

50 虚拟旅馆的噪音 妙用“意外”是创新的关键

这里的噪声不是指的声音,而是指任何非“一般”的变异形式。是针对信号而言,而非针对天籁。

噪声的缺席使计算机在模拟进化方面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经自然选择的进化依赖于噪声,它能将意外发生的噪声转化为信号,从而化腐朽为神奇。

只能取得原始输入下的最优解,而不能做到自我演化,因为缺失了变异现象。

所有的机制并非存在于这个虚拟世界及其中的虚拟物体上,因此它是不变的。

我想作者说的是引入随机性。

隔壁房间小杂音的自发侵入可以悄然改进这些过程,也许只是意外,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破坏性,但无论如何它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无论对新的基因组、新的行为,还是新的旋律来说,利用意外均是创新的关键。

作者错了。单纯引入噪声和碰撞机会并不能带来改进,就行单纯变异是没有意义的。你必须有一个超越系统的判断机制也就是选择压力,才能筛选出好的变异,才能取得“进化”。
以EMI不断的产生音乐为例,如果没有一个机制告诉EMI哪些是值得留下的音乐哪些是真正的噪声,那么更多的碰撞机会什么都不会带来。
演化本身只是演化论的一部分,如果不加上选择压力,演化本身屁用没有。

通过添加越来越多的垃圾、越来越多的碰撞机会,我们就可以对柯普的EMI、西姆斯的工作或其他的任何人工生命、人工造物做出改进。

第六部分 关于意识的思考工具

54 僵尸直觉 莱布尼兹的不合理推论

图灵并没有做到这一点,看看现在的人工智能就知道了。针对问题在造物者给出的先验规则下求解和有意识是一回事吗?

莱布尼兹会坚持,“单靠增加更多的零件”不会让你从机器变成拥有心灵的人,但这也只是他的直觉,无法给出证明。如果说达尔文、克里克和沃森揭示了贝特森的想象力之贫乏,那么可以说,图灵已然淘汰了莱布尼兹的直觉泵。只可惜图灵还未彻底做到这一点。至少现在它还尚未被淘汰。

55 僵尸和殭尸 如何构想出一个哲学僵尸

简单的说设想是基于理性的思考,想象是基于经验的延伸。

在他看来,设想类似于想象,是某种直接的、偶发的心智活动:手到擒来,无需费心成像。

那么按照奥卡姆剃刀,就根本没必要分辨哈哈哈。

按照定义,哲学僵尸和“真正有意识”的人之间没有任何外在可区分的差别。

56 花椰菜的诅咒 感受质的意义之一

作为一个不吃香菜的人,我很确定这是基因表达的结果,中国南方有三分之一的人和我有一样的基因,所以对我们来说香菜是极其难吃的。这种感受质如何?作者。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案例会让我们不由相信,我们主观尝到的、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各种特有性质都是实实在在的。然后,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些性质,我们就得通过哲学蒸馏对它们进行隔离提取。感受质就这样诞生了。

57 “美元活力”究竟值多少钱 感受质的意义之二

额,美元霸权这四个字难道是白说的?卡扎菲不就是因为想不用美元结算石油所以被你们推翻了吗。所以这个例子糟透了,美元确实有区别于其他货币的地方。

美国人都天真地认为,美元不同于欧元或日元,美元有它的内禀价值。当卡通片里的观光者们问“这个究竟值多少钱”时,他们想知道的是这个东西价值几美元。

58 卡普格拉先生的悲惨境况 感受质的意义之三

听着有点恐怖。

患有卡普格拉妄想症的人会突然产生错觉,认为自己所爱的人,大多是配偶、恋人或者父母等,都是些被悄悄替换掉了的“冒牌货”。他们与一般的精神病人不同,从表面上看他们与正常人无异,但因为大脑损伤,他们的确会产生那些妄想,而且不管这些想法有多夸张、多不可思议,他们也都不以为然。有时,他们会重伤这些本是自己深爱的“冒牌货”,更有甚者还会杀掉他们。

既然是主观的,那就不能说有没有体验到啊,相反既然他看到黄色产生了主观体验,就应该定义这个体验为主观黄色才对。

内在的主观上的黄色,或者说是内在的主观上的蓝色。

59 听声辨牌 感受质的意义之四

那么殭尸能不能怀疑呢?我思故我在,如果殭尸可以主动进行怀疑的思考是不是就能断言他其实是有意识的?如果他的一切反应都是被动反应那就可以认为是殭尸。这样判断可以吧?

一些人认为,查尔莫斯所谓的困难问题不一定存在,而另一些人认为,否认下面这一点甚是可笑:对于一个有意识的存在体来说,没有什么比他自己的意识更明显、更直接,那是他们独有的,可直接觉察到的。

所以是空对空啊,双方都没有任何说服力。

我证明不了这世上真的没有那些“困难问题”,同样,查尔莫斯也无法确定一定就有。

60 “中文屋”错在哪里 理解可以从一堆能力中冒出来

理解是能力的结果,而不是能力的来源。我同意这个说法。

在图灵之前,我们总以为人类所有的能力都来自于他们能理解,理解是所有智力的神秘源泉,现在我们才认识到,理解本身其实是一种效果,它从成堆的能力中冒出来,是各种能力层层叠加生成的。

过度简化问题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

我提到的这些事实,几乎全被塞尔那“几片纸张”和“规则”可以助他“关联”起中文字符的设想所掩埋。这并不是说,塞尔有意隐瞒了他所想象的手动模拟程序的复杂程度,我想说明的是,他忽视了这种复杂性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复杂性。

61 从火星来的远程克隆人 他还是原来的那个“他”吗

90年代科幻世界上就有一个小说写过这个问题,远程传送人的装置实际上是在远方新造一个人然后将原地的人毁灭。那么如果机器出问题了,没有毁灭这个原地的人,到底谁才是本尊谁才是复制体?电影《致命魔术》几乎是基于同样的想法加以装饰所致。我想这更多的是一个伦理问题?

诡异的远程克隆机是运输工具,还是谋杀机器的一个代名词?萨拉的妈妈在这次与远程克隆机纠缠不清的经历中到底是生还是死?她想的是要活下去,她没有选择自我毁灭,她走进那个传送舱是为了有希望能生还。她冒险因为她无私,她必须采取措施,不能让自己的女儿萨拉失去那个深爱她想保护她的人;同时她也是自私的,为了脱离险境她只能殊死一搏。或者这些都只是看似如此。“我怎么知道这事情看起来会是怎样?因为我是当事人,是个心有所念的妈妈。我是萨拉的妈妈。事情就是这样。”

62 叙事重心 究竟什么是自我

这么说倒是挺新颖的。所以自我是念头的中心?

那自我会是什么呢?我觉得它应该是一种类似于重心的东西。重心是一个抽象概念,尽管它很抽象,但与物质世界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像其他所有的物质事物一样,你也有一个重心,准确说是质量中心

这本书就是废话太鸡儿多了。作者认为读者都是小学生?

现在我们来说说这个概念在细节上是怎么操作的,以及它为什么这样操作。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打算设计一辆车或者一台落地灯,要想降低它们的重心,或者使重心处于更合适的位置,在好多设计因素上,我们就必须得考虑“重心”这个概念了。也许它只是“理论家的一个虚构”,但那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虚构,从它上面能生出很多真实的解释。如此这么一个抽象的、没有物质存在的东西真能引出些什么吗?并不那么直接,但是将使用重心的解释与单纯使用因果关系的解释比较一下,重心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为什么即使帆船倾斜得厉害,咖啡杯也不会翻倒?请比较一下“因为咖啡杯的重心很低”和“因为咖啡杯紧贴甲板”这两种解释。

额,记忆不是在脑子里么。作者走得太远了,瞎比喻不靠谱。

你的脑子记不住巴黎,而你行

是这样的。人的大脑有叙事倾向,会不断的编故事让自我变得有意义。对于胼胝体切断的裂脑人的研究揭示了这一点,负责语言的大脑即使看不到同侧眼睛的视角的时候,依然能够编出自认为说服力爆表的故事,而在外人看来这个故事非常傻。所以大脑就是在不断的编故事,试图让我们的生活具有连续性。看电影的时候也是这种连续性的一个例子。声画不同步的视频在差距小于200ms的时候大脑也会自动调整让我们看起来它变得同步,因为这样才有意义。所以意义其实是大脑自己编的故事,某种意义上。哈哈哈。

与其说我们在用大脑编织我们的故事,还不如说是大脑在用故事编织我们自己。

这种问题都是没有记忆意义的问题,大脑要是都记这种东西那就叫超忆症,是一种病!大脑对任何重复的情节都会将其很快忘掉,抽象成一个概念,比如上了五天班,而不是五天每一天发生的事情都记得。所以重复的事做的越多你回忆起来就觉得时间过得越快。上学的时候每天都学新知识所以时间特慢,而上班后大多数人都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就应该检讨自己是不是一名每天都是重复性劳动的社畜。

你跟一个叫史密斯的人跳过舞吗?你去过一个卖地板蜡的杂货店吗?你乘坐过一辆蓝色的雪佛兰吗?你是不是打碎过一只白色的咖啡杯?

63 他者现象学 人类语言的妙用

我们可以客观地研究意识,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对现象学的扭曲,因此,我把它称作他者现象学,以区别胡塞尔式的自我现象学。他者现象学是一种基于客观科学的第三人称视角来研究第一人称现象的现象学。

这就是心理学实验指导思想的复杂描述版本。

该解释需要采用意向立场将声音、按键行为等实验中的原始数据转变为对信念的表达和报告:它需要一个工作假设,即在考虑主体的历史感知和需求的前提下,假设主体是一个行为人,其行为受到信念和欲望的理性指引,而这些东西本身是理性的。例如,在标准防范措施中,意向立场的各种约束可以清楚地在这样的实验中识别出来,这便可以防止主体已有的经验使其在报告他们的信念或欲望时出现偏差,从而扭曲了我们对其行为的解释。我们并不希望他们知道我们期望他们报告什么,因此,与此同时,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使他们理解我们布置给他们的任务。采用意向立场并不是完全主观和相对的。解释的规则能够得到清晰地说明;不同主体对于解释达成一致的标准能够制定出来;偏差可以得到确认;对理性所做的不可避免的假设也能得到谨慎地对待,从而可以让我们将其视为一个可调节、可辩护并在进化上可解释的假设。

信念是被我们大脑加工过后的叙事,并不能保证能客观的反映现实。比如传销受害者的信念……

美人鱼目击报告是真实的事件,但该报告内容总是不实的,因为美人鱼并不存在。同样的道理,一组关于体验的信念并不等同于体验本身。

64 色彩科学家玛丽:揭露吊杆托架 错误假设导出错误结论

更简单的办法难道不是给她戴一个有颜色的隐形眼镜么……

待在一间黑白屋里通过黑白电视研究世界。

第六部分小结

我们意识到的世界是被大脑的叙事倾向加工过后的。大脑有极强烈的连续性倾向,故而对任何看不清的情况大脑都会用上下文进行脑补。例如当我们第一次将视线转向钟的秒针的时候会觉得这一秒比以后的几秒长,因为一开始没看清大脑就拿看清后的秒针的图像做了脑补,所以就超过了实际上一秒的时间长度。这也表明了随时保持一个超我思考的必要性,毕竟自我意识到的一切很可能都是被扭曲的现实。

意识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丰富、连续、细腻的世界

但我想,哲学的很多问题已经可以被认知科学解释了。

有时候,得用一些激烈的方式才能让我们从当代生物、物理,甚至逻辑学的假设中脱离开来。

第七部分 关于自由意志的思考工具

不能说主观认识有误就否认客观现象的存在。

人们对颜色的流俗看法荒谬之极;颜色可不是大多数人所想的那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常识世界中真的没有颜色,我们只能说真正的颜色与人们所设想的颜色有相当大的差别。

主观当然是有误的,否则科学家就全体失业了。

我们需要首先承认人们流俗看法中的意识是不健全的,然后才能认识到真正的意识现象。同样,自由意志也不是人们流俗看法所宣称的那样,是一种跳出因果性的神奇现象

科学家经常不知道自己理论应用的边界是什么。至少没有自由意志这个结论都还没有达成共识就企图影响现实社会,这就是超过正常界限了。

有些科学家在宣称科学已经证明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之后,又在道德意义上继续强调这个“发现”。他们认为这一发现将对道德与法律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再也没人能够真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了,所以我们再也不应该惩罚或者赞扬谁了。就像有人会说:没有固体,至少没有真正的固体。这些科学家们也犯了人们常犯的错误。他们所用的是过时的、流俗的概念。就像我们在处理颜色和意识,还有空间、时间、固体性等其他很多这些常识映像时,人们的流俗看法是错的,这是首先应该改变的。

65 一位恶毒的神经外科医生 非手术的手术

这也不能单单责怪科学家。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盛行的现在,对错的标准都已经被解构了,那么要求科学家负责任这种言论实际上的意义就相当值得怀疑了。

媒体上充斥着他们的言论,说科学已经告诉我们,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幻觉。这些人不也正以同样的方式在伤害那些对他们的话信以为真的人吗?[插图]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务必严肃对待自己的道德义务,在对这些问题发表公开声明之前,请仔细想想这些话的前提和含义,就像我们要求人们必须先想想清楚再对全球变暖或者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问题大加评论一样。

66 生命游戏 我们的世界是被决定的吗

简化不仅不是新手的事,如果要简化到位而不丢失命题的关键信息,这还非得是专家不可。

如果你无法相对简化一个困难的问题,就可能意味着你没有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方法。简化并不只是新手的事。

这种随机事件不是已经被量子物理发现了吗?量子尺度上随机事件无处不在。

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花了上千年的时间来争论我们的世界是不是决定性的,是否有一些真正的未确定的事件,比如没有任何原因所导致的完全不可预测的“随机”事件的发生。

我们之所以需要设计平面世界的部件就是因为没有现实世界的选择压力。这个事实实际上揭示了现实世界的物理规律中如何实现从简单分子到复杂生物性分子团的跨越。

滑翔机无需设计发明出来,它只是我们在生命游戏的物理学预设中发掘出来的。当然,那个世界中的一切东西也都是如此。在生命游戏的世界中,所有东西都是严格地蕴含在它的物理学和那无穷无尽小方格的构造中,通过那套简单的定律我们可以直接从逻辑上推出这一结论。只不过,在那个世界中有某些东西看上去比别的更加奇妙,更加令理解力低下的我们无法预料而已。有些人认为,康威的那台可以进行自我复制的计算机,也就是这条像素银河也“仅仅”是一个生物大分子,只不过其运动周期极长、极复杂。这倒是很好地解释了一些人在生物学和生命的起源问题上的一个平行看法。

如果一个状态是稳态,那么从哪个非稳态进入稳态在之后是无法被观察揭示的。

由四个开着的方格组成的静止生命吧。不管是观察它还是它的相邻方格,你都无法从中获悉它过去的状态。

需要更多鲁棒性来实现进化的可能性。

单单一架“滑翔机”就能造成很大的破坏,如果非要让它只是对一个自我复制体的基因组织作出“调整”而不是摧毁这个基因组,那么这个基因组必须比“滑翔机”巨大得多,也要足够强壮。

67 石头、剪子、布 最好的套路就是没有套路

然后这就变成寻找纳什均衡的问题。

现在,两个行动者都必须考虑到对方也会预测自己的行为,他们必须把对方的观察、预测、算计也纳入到对自己行为的考量中,这会造成一种异常复杂而不确定的反馈循环。

我认为这种帧率与生物相对自己形体的速度成正比,为了避免撞击障碍物越快速的生物必须有更高的帧率分析能力。

鸟类通过进化获得了比人类更快的“闪光融合率”(flicker fusion rate)。鸟类能看到比我们更多的“帧频”,对它们来说,看电影就像看幻灯片。

纳什均衡是针对理性人假设的。考虑到女性激素对情绪的影响,我想理性人假设在感情中的实用度值得怀疑。如果你发现交往中女性的决定符合理性人假设,赶紧断了吧,因为这种情况唯一可能就是她根本没有感觉到爱情存在所以没有受荷尔蒙影响决定。

如果你一见钟情,死心塌地爱上了某个人,也最好不要一下子意乱神迷、脸红心跳,你要尽可能地保持克制、平常对待。否则你会把你的梦中情人吓跑的,即便她没跑,这也会让她在感情中占尽上风。

这就是环境决定论的一个变种。随机性的做出非最明智的选择可以破解这种困境。

如果我们关于“那里究竟有什么?”的真信念都是由周围环境导致的,那么周围环境也一定导致了我们根据那些信念做出最明智的行动!

大概因为他们把所有的决定都看成一样重要。哲学意义上说,这是对的,但现实显然不是这样。决定为路边摊的东西付多少钱和决定是否按下核按钮显然都是同样的哲学意义的决定,所以哲学家的看法很明显不那么当然正确。

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而言,“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不相容”这一命题俨然无需论证。但是要我说,他们有论证的责任。这些哲学家们应该告诉我们,为什么没了绝对的不可预测性我们就应当感到绝望。

68 两种彩票 从新视角看“决定论”

公平和公正的区别。

公平并不在于所有人都赢。

69 无效历史事实 用强行分类抹平微小差异

额,现实中的随机序列发生器会使用随机种子,不同的种子对应结果完全不同但数学意义上类似的随机序列。良好设计的程序会使用时序作为种子所以你每次运行的结果不一样。除非你特意设计只使用同一个种子。
再次,不要瞎比举例。

与其说计算机内置了一张“随机数字表”,不如说它装有一盘超长的录像带,录像带中包含了对一个公正的轮盘赌数百万赌局结果的历史纪录。

70 一场计算机国际象棋马拉松 如果决定论是真的,还存在真正的选择吗

作者这里很明显的偷换概念了。
我们说的改变未来是改变现状推导下的未来,例如从无前途的岗位辞职去拼搏,是针对不辞职情况下和现状类似的未来来说改变未来的。如果认为改变未来不可能,那么就庸俗化了。使用诡辩技术最多的恰恰是作者自己啊。

你想把未来从什么改成什么呢?从将要发生的改成将会发生的?你无法改变过去,也无法改变未来。因为改变未来这个概念是不合逻辑的。

71 终极责任 斯特劳森的错误论证

这句话是错的。我们当然可以在某些方面对自己负责,所以断言任何方面都不能负责本身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说法。通过这种说法,逃避责任是唯一可能的推论。

但是在任何方面,你都无法在根本上对你是什么样的人负责。

这点我是同意作者的。
很多人否认自由意志的存在只不过想要逃避那些本该承担的责任,这种弱者的表现让他们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知识就是权力,既然他们这么想,那我们就拿走他们自愿放弃的权力吧,让我们奴役他们吧哈哈哈。反正他们没有自由意志,那就让我们的权力意志代替他们的做决定好了。
各取所需,完美。

就像爬行动物、兽孔目动物经过世世代代的进化可以变成哺乳动物一样,人类也是从婴儿到成人一路走来,渐渐成长为一个可以承担道德责任的人。你是一个哺乳动物,不必是一个绝对的哺乳动物;你可以承担责任而不必承担绝对的责任;你也可以拥有一种值得向往的自由意志,而不是永远绝对的自由意志。实际上,绝对的自由意识就像奇迹一样,你必须给出一个强有力的论证才能证明为何人们要贪图这样的东西。难

72 掘土蜂状 有限能力无法成就自由选择

这个断言是错误的呀。哪怕掘土蜂花了四十次重复动作,但是他的结果还是有意义的,他留下了正常的孵育后代的环境。
我们只能说他做不出明智的决定,不能断言他做不出有意义的事。
哪怕对他本身的心智来说只是按程序行事而已,但以外界眼光依然可以说是有意义的。

如果一个人的心智到了像掘土蜂似的程度,不管这是因为脑瘤或脑损伤,还是因为严重的神经失调或是精神病,或者纯粹是因为愚昧或不成熟,那么他也就无法做出有意义的事。

与其说环境控制了我们的行为,不如说我们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然后修正了行为和行为带来的结果。
不相信的人可以在平地把眼睛蒙住然后走路,看看我们的肉体动作和睁开眼走路有什么区别。蒙眼这个动作是改变了环境还是改变了我们对环境的观察?我想应该是后者吧。

环境借助我们运转良好的感知系统和未受欺骗的大脑“控制”了人,那也没有什么好怕的。相反,倒是没有比这更令人满意的了,我们周围的事物和事件导致我们产生有关它们的真信念,借助这些信念把我们的行为调整得对自己更有利。

微习惯和自律就是这种机制。
一个自律的人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肉体让他吃甜食,他因为习惯性自律自己选择不吃和因为饮食习惯选择不吃,或因为怕热量超标选择不吃,在这些情况下哪些是自由意志哪些不是?
我认为自由意志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论我们怎么选我们的大脑都会自圆其说的选择一种叙事模式。
我们只要记住一点,只有你自己对自己负有无限责任,直到死亡终结这一切。

为了抑制你对甜食无尽的爱,你和一位医生签了一份合同,他帮你植入一个监控装置,并且你还会支付优厚的报酬让他监控你的每一餐。这为你提供了一个安全网以防止你点餐时选择热巧克力圣代和芝士蛋糕。你们俩都希望他永远也不必按下手中的按钮。不久之后,你都快忘记了自己还被他或他的助手控制着。你已经被“治”好了,这个小装置已经连续记录下了成百上千个指令,显示着你选择了A,“不了,只需要一杯黑咖啡,谢谢”。这能不能作为你自由选择的例子呢?为什么不能?对你来说,让自己多少有些脆弱的意志力得到点儿帮助难道不是一件很明智的事吗?

73 巴西来的男孩 一个干扰人们思考的“坏”直觉泵

自由意志不是选择说是,而是选择说不的意志。
说是很简单根本不需要意志力,只要追随欲望和肉体就行。
只有懂得说不才让我们成为人类。
懂得对杀人说不才能体现自由意志的存在。
既然自主队长不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不,那么我们就帮他说不,判决他去死好了。既然他没有自由意志,那就不算杀人不是吗?判决他死刑和处死一只老鼠没有什么太多区别。

让我们假设,冷漠的环境成功地创造出了一个人,就叫他自主队长好了,他有很高的概率做出犯罪行为,比如,为了掩盖挪用公款而杀人。

第七部分小结

足够理性的思考能够带来被普遍承认的自由意志,就是这么简单。
不经思考的意志是不自由的,就像不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一样。

在法律中,人们会区别“出于”自愿签订的合同与在强制、幻觉或精神错乱之下签订的合同。我们非常熟悉这个意义上的自由意志,它蕴含在构成了我们常识映像的实践与态度之中,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它的各个特点是依附于那个疯狂的意义上的概念。

我们并没有让人为一切负责,通常意义我们只需要人为他与大众不一样的部分负责不是吗,这正是我们自由意志应该发挥作用并且应该被承认有效的范畴。

科学正在让我们意识到一些关键的,甚至是具有革命性的东西:人们永远不该对他们所做的一切负责

简单总结就是要独立思考。
好吧我本来以为作者可以得出什么颠覆三观的伟大结论,结果不过是英雄所见略同。
但这同样是老生常谈,所以没什么好英雄的。

要对他们的计算进行一遍一遍的验算或自己重新再做一番独立的计算,不要因为他们的结论没有明显的错误又能令你满意就美滋滋地接受它。但是永远不要忘记,他们也有可能是对的。不要矫枉过正,不要“在原则上”怀疑所有看起来“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第八部分 做个哲学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是的,认知神经科学很大程度上是为哲学某些费解的结论做祛魅工作。

认知科学家所研究的几乎就是哲学家们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感知、记忆、意义、意志和意识。而有些哲学家也在科学界获得了关注,因为他们主动了解了相关的科学进展,为澄清和推进科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同时也更好地向科学界以外的听众解释了科学研究的结论。

74 浮士德式交易 哲学家的目标不同于科学家的目标

对a来说很可能只有本专业的学生才会知道。对b来说却可以影响更多的人和更长时间的世界。所以应该选b。
或者说a是发现,b是发明。

A.你彻底解决了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经过你的努力这个问题大家以后就不用再讨论了。多亏了你,哲学的某个领域彻底终结了,你因此在哲学史中占据了一定地位。
B.你写出了一部巨著,它令人感到既着迷又困惑、充满争议,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这本书都在学者们的必读书目之列。

75 简单的自我人类学 哲学家应该把反直觉的一切都去掉

尤其是关于伦理道德等和文化关系极大的观察,必须得超越自我所在的文化,承认其他对立观点也可能有意义。
注意是也可能。如果不经思考的认为都有意义那就陷入了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陷阱。

他们必须收起自己那副自命不凡的样子,意识到他们的研究只不过是对常识映像进行的一次初步侦查,像人类学家研究异域文化时所做的那样,把对这些信念的信与不信悬置起来:让我们暂时假装认为这些原住民是正确的,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以我对哲学的理解来看,哲学中至少有一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反复协调常识映像与科学映像,对于哲学家们来说,在把日常的观点进行理论化并嵌入他们的理论大厦之前,最好先把这些观点好好分析一下。

伟大的发现通常都是自反直觉开始的。
例如光速不变。
又例如上帝也掷骰子。

当你改变方式,开始思考朴素“理论”在哪些方面是正确的,那么反直觉的论断就不再是你的障碍了,有时它反而是你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毕竟,在科学中,违反直觉的发现是何其珍贵啊。

哲学家们对一个如此显而易见的结论没有早点发现才是需要思考的吧。

哲学家们已经开始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不能再因为一些命题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就断言它们显然是真的。

完全同意。什么是大问题,什么是小问题,应该先达成共识。

哲学家们应该严肃地对待这项事业,并把它视作对常识或常识映像进行的一番调查,只有经过这番调查,我们才能开始建构关于知识、正义、真、善、美、时间、因果性等等诸如此类的理论,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分析与论证找对了靶子,切中了民众与科学界真正关心的东西。

我们的哲学期刊中充斥着大量没有说到点上的苦思冥想与反复纠结,要么就是兜售反例、打破直觉,它们最多算是一次为那些“显而易见”的观念寻找共识的尝试罢了。

76 “像棋”中的二阶真理 若不值得做,亦不值得做好

民主或许产生不出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可是独裁更可怕,所以还是让我们百花齐放吧。不过要记住的是:假如你想看百花齐放,就要为99朵花终将会枯萎做好准备。

77 只需关注那10%的精品 哲学领域的史特金定律

如果你所看的全部只是精品,比如你在导论课上、在顶级博物馆里看到的那些东西,那么你反而很难发现它们的精妙之处。

感谢罗尔斯。

多亏了罗尔斯,伦理学家们的游戏被抬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哲学研究,这些工作值得、也的确得到了其他学科的研究者们的关注,甚至包括政治家和社会批评家。

结论

★★★☆
终于看完了。

之所以用终于是因为这本书是写给傻子看的。

所以充满了冗长且不必要的解释,所以我下次应该仔细点挑选书目。

另外一个扣分点是我没有看到任何巅峰认知的观点,所以不如说是复习了一遍哲学观点。当然复习也是不错的,所以没有给两颗星不是吗。

大量篇幅用于阐述进化论和如何从无意义中产生意义,对于国外不教进化论的人大概是必要的,但对我们大概是浪费时间。之所以用大概是因为我不确认一般人是不是真的懂进化论,不管怎么样如果看过自私的基因就可以无视相关章节。

三颗星是不公平的评论,那就三点五颗吧,不能再多了。

本篇已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