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如何看待《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一文刷屏?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一过?
原文链接:https://daily.zhihu.com/story/9707102
人到中年了啊,就开始思索保安三问了,哈哈哈。
别笑,你也迟早有这么一天。
胖达之前的思考都在行道系列文章中了,之后的思考等哪天整理好了会和大家见面的,别急。其实草稿都打好了在博客里放着,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就喜欢慢慢来。
以下原文:
Barbara Ehrenreich,写了 Nickel and Dimed. 她是一个作家,花了很长时间,只给自己一笔小钱,搞了一辆破汽车,跑去体验美国底层人民在饭店端盘子、在汽车旅馆当服务员的生活。这里就不详述美国底层人民有多惨了,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Ehrenreich 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个人,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还有她其它的作品。但是我特别想讨论的一个问题是,Nickel and Dimed,一个如此贴近底层生活的书,在哪些问题上可能并没有反映真实底层?首先,她有一笔启动资金,很多穷人是没有任何启动资金的;其次,她有一辆车,车意味着自由,意味着工作时间更灵活,意味着找工作的半径更大;第三,她受教育程度更高,意味着她做决策的能力可能比别人强,处在同样的境况下,她多多少少还是比真的穷人好一点。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意识到这名北大毕业生跟真正送外卖的人有什么区别了。
但这还不是我最最想说的。
Ehrenreich 真正不贴近穷人生活的一点在于:她知道她终究有一天会离开。
她会离开糟糕的境况,她此刻在受苦,但她在观察、在体会这种苦难,因为她知道有一天这些东西会转化成犀利的文字,如果运气好的话,还有关注和声望。
而真正的穷人知道,他们这辈子哪也去不了了。
我很喜欢这本书,我很尊重 Ehrenreich, 但是我不得不说,对于人这种动物来说,希望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的话。处在同样的境遇中,你知道你能离开,和你知道你哪儿也去不了,差了十万八千里。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书评,恰好用在这里了。
作者,北大毕业生,张根,下面我们就叫他张根吧,他过了很久的送外卖的生活,但是他其实也没有过过送外卖的生活。因为送外卖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其实是:你送两年外卖之后,不会找到一份 CBD 写字楼里西装革履的生活,你还要接着送外卖,或者干类似的工作,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与这个元素比起来,至于哪个小区进不去,下雨天有多辛苦,那都是毛毛雨,表面现象而已了。
当然,公平一点讲,人家张根好像也并没有说自己是为了悲悯底层群众才去送外卖的,人家只是想换个生活方式。所以他写这篇文章没有任何毛病,但是我们读者要明白,这是一个去异境旅游的故事,不是一个底层生活的故事,跟别人混在一起,不代表就过上了别人的生活。你们也不要向往送外卖的生活,你们已经不可能过真正意义上送外卖的生活了。所有那些说送外卖挺好的呀,送外卖心态不会失衡的呀的话,没必要。
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一下这个现象,张根,为什么突然好好工作不干,跑去送外卖了?斗胆解读一下,在他自己的原来的生活轨道中,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哪儿也去不了了。其实他这个文章一开始就提到了,觉得奋斗半天,也就是达到父辈的高度、做跟上一辈一样的事情而已。穷人有可能送外卖送一辈子。张根,你,我,我们,有可能在写字楼格子间里猫着腰打字,打一辈子。一样的。
我们去送外卖,心态会特别好,我们体会不到真正的痛楚在哪里,因为我们觉得送一阵子,不开心了就走了,我们不会送一辈子外卖的。
如果我们当一辈子小白领呢?
我有一百万,我指定捐一半,但是我有十块钱,就不会捐一半了,因为我没有一百万,但是我真的有十块钱。我去送外卖,开心,因为我不会真的送一辈子外卖;我当小白领,不开心,因为我真的可能当一辈子小白领。
正如我们去西藏旅行,会觉得特别好,因为在我们自己的生活里,我们哪儿也去不了,我们已经 pretty much fucked up 了,我们到头了,数着日子等死了,然后逃离现实,跑到西藏去,哇,好好。但要明白,对于小白领来说,西藏,或者任何远方,最好的地方,最闪光的点,其实在于你永远有离开它的可能性,不爽就走了,说走就走。北上广深可不是这样一个地方,因为我们这样路数的人,就是读书找工作,找个格子间干活儿,就跟庄户人离不了村里,生意人得看店一样,我们大多数人屁股就焊在写字楼的转椅上了,总有一天你升迁无望,加薪无望,差不多到头的时候,你就焦虑了。
张根一焦虑,送外卖去了,我们一焦虑,看张根送外卖去了。
这才是生活里最根本的挑战,每个人都要面对。换个地方生活,换个职业,不是解决办法。逃离不是解决办法。生活在别处,然而如果生活的本质就是一坨屎,那你也可以说,屎在别处而已。
有时候这跟阶层都可能都无关。送外卖的小哥里,有盼着攒够钱回家盖楼娶媳妇的,可能不比写字楼里中年危机的白领更难过。大家上大学的时候条件都挺苦的,即便是今天,大学宿舍还是四个人、六个人一间房,但是大多数人都开开心心过下来了,因为我们都知道,未来我们会到更远的地方,上更大的舞台,过更好的生活。后来我们的生活条件远远超过上大学的时候,但是我们却更不开心了。因为我们终有一天会产生一个念头:这就到头了?
那怎么办呢?其实张根也讲了解决办法,要么成了废墟,那么坍缩成真理。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的某一刻,都要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我再哪儿也去不了了呢?如果我就在这个城市 / 公司 / 岗位上干到退休了呢?
解决办法绝对不是装傻,不是逃避,不是去西藏,不是去送外卖,而是“坍缩成真理”。你可能不会成为一个超级英雄,但是你找到了自己要守护的小小的东西,当你死的时候,想起来这件事儿干得还算漂亮,就能咽气了。
话容易说,说完也就说完了,大多数人最后还是成了废墟,而不是真理。
这话我也老早在答案里说过,不要把升官发财作为自己的动机,不然迟早得崩溃,因为总有再也升不了,发不了的时候,张根说得更华丽一点儿,要坍缩成真理。甭管怎么说吧,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希望大家看完这个文章能想到这一层,不要光顾着焦虑了,至于能不能做到,诸君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