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这两句是王阳明心学的大成之作,是王阳明晚年总结的真意

实际上是四句哈哈。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圣人王阳明

王阳明在行道的角度看也是一个肉身成圣的人,知行合一其实就是行道的本意,只不过心学大名在前,胖达总不能再把自己当做心学继承人吧。胖达的行道的名字也有致敬王阳明的意思。

不过虽不是学问继承人,胖达自认对王阳明老先生的用意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理念继承人是当之无愧的。早就想就王阳明的心学说些什么了,今天心血来潮就来这么一篇。
小子不才就来解一解这四句,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保证正确,但一定保证解释有现实指导意义

王阳明时代也没有现代概念的白话文,这种诗句一样的真意理解到什么程度真是各有各的说法,就算他的弟子也没有全部达成共识,在我看来这就是他的弟子根本没学到家啊,学问学了有什么用,还是要知行合一去实践才行,在我看来他的弟子就是读书读傻了,笨死了

再用文言文来解释文言文的人也笨死了,要理解一个东西我们就看能不能对我们有现实指导意义,你用文言文来解释有什么意义呢?做再多研究做再多小学考据,最后还不如胖达的理解有指导意义,那我觉得胖达自己的理解就一定比这些人高到哪里去了,为什么?
因为胖达的理解可以让大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胖达的理解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大家互相掉书袋写论文吵来吵去除了给知网赚钱还有个屁用处吗?

不能最终学以致用,不能用来改变世界的知识对特定的实体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无善无恶心之体

首先谈谈我对第一句的理解,其实不难啊。
跟另一句话基本是一个意思,那就是: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当一个人的思想到了那个境界之后,他对世界的观察就是客观的,是无善无恶的。因为客观事实没有善恶之分,客观就是客观。
我们在观察任何事物、任何运行规律,包括任何人的时候都要抽离自己的情绪,用无善无恶的心态去观察,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真意。不要圣母不要有任何情绪,事实就是事实而已。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八个大字。只不过王阳明那时候还不知道这八个字,否则肯定就这么说了。
心之体,就是说我们自己的内心对外界客观世界的体会,观察。而这种观察要以无善无恶为前提,也就是超然的客观角度。
怎么样是不是很简单呢?

举个例子,一个人对胖达说“胖达你个傻逼,这句话不是这么解释的,谁谁谁是这么解释的。”
那么对胖达来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我能接受到的唯一信息就是“谁谁谁是这么解释的”,那么胖达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去看看这个谁谁谁是怎么解释的,解释到哪个深度,到底比不比得上胖达。如果对胖达有益,胖达就去吸收,如果对胖达无益,那就浪费时间了,胖达就要吸取教训,下次看到类似的态度就不能再当真。
前面的两句话的情绪表达就被无善无恶过滤掉了。
胖达不仁,就当这个家伙是刍狗了。

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一定不能掺杂情绪和善恶观,否则就是主观,就不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如果胖达对刚刚这个人的前面两句话做不到无善无恶,因为对方的情绪直接开喷不做调查,不就事论事,没有去get到语言里真正客观的事实,那么就是胖达修心的功夫还不到位,就是错的,要改正。
我们看到狼吃羊,如果觉得狼是坏的羊是好的,这就落了下乘,要认识到这个事情的本质是自然界的食物链循环,本身这个事情是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的,这就叫无善无恶心之体

那我们也不是貔貅,也不是光观察世界不与世界互动的。
要与世界互动,我们该采用什么态度呢?
这就带出了下一句:

有善有恶意之动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是掺杂了我们的情绪的
狼吃羊确实是自然界的食物链循环,我们用无善无恶心之体去观察,但是如何做出反应就需要通过我们的意来回应。
比如这羊是野羊,和这羊是我们自己家养的,显然我们会做出不一样的反应,这就叫有善有恶意之动。
所以从这点看王阳明也是有小情绪的啊,多可爱
圣人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虽然观察事物的时候很容易将情绪抽离,可是要做出回应的时候不掺杂任何情绪就不是人了,那是机器人
意之动,就是指我们与外界客观世界的互动,干涉,是掺杂了我们的意识,也就是情绪的。有善有恶,就是说情绪会影响我们与世界互动的行为,比如说同样一件小事,心情好的时候可能就一笑而过,心情差的时候却会成为爆发的导火索。虽然在无善无恶心之体看来是同一件事,但是由于有善有恶的意的不同角度影响了我们的动。即使圣人也不能免俗。
注意这一句也是单纯的陈述句,王阳明并没有评判有善有恶是不对的,因为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我们是有主观意识,否则就是机器人了。

比如上面这个骂胖达傻逼的家伙,胖达在研究过他说的是不是正确之后,自然就可以凭胖达心情加以回应,要是心情不好,胖达就承认自己错了,要是心情好,胖达就告诉他为什么胖达是对的。
但是这个心情是胖达自己的心情,是自己的意动,而不是胖达对他态度的反应,他骂人并不能影响胖达一分一毫的心情,因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一个人为什么要在意蚂蚁的态度呢?只要根据自己心情随意的对待蚂蚁就好了。

同样的,就算是野羊,假设胖达对野羊一见如故喜欢的不得了,比自己家的羊还喜欢,那么也可能会对吃野羊的狼处置更严厉。

一切对外界的反应都随自己的心意而变。

如何改变世界反应了我们的主观意识

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好,那么我们客观的观察世界之后根据主观意识对世界进行改变,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的主观意识从何而来?基于什么标准对观察到的客观事实进行加工才会产生我们的主观意识呢?
这就又带出了下一句:

知善知恶是良知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也很简单啊。

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衡量的标准,任何用无善无恶心之体观察到的客观事物其实都能用我们自己的心尺加以衡量,这个事情到底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好是对谁来说好,好在哪里,不好又是对谁来说好,不好在哪里。

如果说无善无恶心之体说的是观察客观事物,有善有恶意之动说的是凭心意与世界互动,则知善知恶是良知说的是用心中的准绳和信念来理解我们在心之体所观察到的无善无恶的客观事物,根据我们的三观来判断事物的性质

人会成长,自然世界观价值观都会变化,所以人的良知也会变化

可能小时候觉得路边的小摊非常可恶全是败笔没一处胜笔,老是赚黑心钱。
年纪大了就觉得路边小摊也有难处,大家都是滚滚红尘中挣扎求生的一员,何必互相为难。

实际上小摊有变化吗?没有。

但是我们的良知变化了。

所以知善知恶是良知,这是用我们的主观标准去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是否符合我们的信念。

但实际上事实是无善无恶的,知善知恶的是用我们自己的良知来衡量,不代表在观察客观事物的时候要带上自己的主观感觉,否则就做不到无善无恶心之体了。

但是我们的良知既然会变化,我们就不能保证善恶的判断的对错,应该怎么办呢?这就自然带入了下一句话,环环相扣,莫不如是。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最简单,但是有两个层次。

磨炼本心,锻造良知

第一个层次是我们应该磨练自己的本心,将没有用的负面情绪尽量清除,格物就是正心
比如嫉妒、后悔、贪婪、懒惰等等,这些负面情绪对任何人都是有害无益的,为什么要留着呢?
不断的对自己的本心进行打磨,将负面情绪消除,是我们正心的一个过程和手段
大家都是现代人了,对肉体和心理学应该了解了,各种认知失调、负面情绪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至少对胖达来说是这样,为什么不把这些情绪从心中给无视掉呢?充分认识到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负面情绪,哪些是我们被世界的恶意蒙蔽了,哪些是我们肉体对现代世界和技术发展不适应的表现,并且从我们的本心中将这些干扰一一去除
情绪还是有,但是一旦产生我们就应该从超然物外的角度发现,并且用为善去恶的态度来判断该如何对它们区别对待,并选择性无视
如果做不到,说明我们的心还不够晶莹剔透,不够纯粹
明明知道是善却不能接受,或者明明知道是恶却不能避免,说明修心不到家。

经过这样层层锻造,不断为善去恶之后的良知,才是我们应该用其来作为标准判断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知善知恶的良知,才能尽量减少我们对客观事实进行了主观错误判断的几率。

用善指导实践

第二个层次可以理解为我们践行自己的信念的道路,通过实践去实现我们信念中善的部分,将不符合我们信念的恶的部分予以修正,也就是用我们的信念来改变世界

信念和实践合二为一,也就是知行合一了。


胖达是曲解吗?我觉得并不是,王阳明那个时候可能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名词和概念,导致他其实也不能很好的描述他的真正心里想法,但是我看了他对弟子的解释,没有任何一处和胖达的解释有矛盾,所以胖达自认为和王阳明的境界部分相通,无非是胖达现在活的时间还没有他长。
所以胖达相信自己的解释才是对的。
他的弟子的解释都不对,尤其是四无这种解释,什么都无了那你还活啥,为什么不去死
死了才是真四无,活着就一定不会四无,一定会和世界互动,会和世界相互影响,就一定会有善恶发生,除非是机器人,但即使是机器人也要凭决策程序来逻辑判断,依然体现了造物者的善恶观

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中国的原因之一,中国的历史留给我们太多宝藏了,可是现在的中国人根本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学习,更少的人敢说自己真正学会了。
而且还有更多的人打着各种旗号曲解原典,一切以赚钱为目的,真是让我深恶痛绝。
不懂就算了,还要不懂装懂装成高人的样子,还要骗人,真的是丢尽了中国人的脸。

我有空的时候也会写一些我对各种圣人言行的理解,保证对大家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不是瞎说,基于行道的角度,都是能指导实践的观点

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