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面对信息爆炸时代的一个小办法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其中一个制度优势就是对版权的保护没有那么严密。
何解?
固然对版权拥有方并不公平,但这是中国在落后时期面对西方知识封锁和高额版权费用的唯一办法。
后发者面对先发优势,道德上的考虑是最后的事情。难道除了技术上的封锁,我们还要乖乖接受知识上的封锁?没有这个道理。
如果接触过西方社会的人应该对西方市场中知识的价格咂舌不已。哪怕不是西方,台湾市场上的书籍也是动不动就上千台币。
换算到人民币为计价单位,中国的图书市场的价格近年来通常只有国外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左右。在人民还未普遍富裕的几十年前,差距更是以百倍计。
唯其如此,低廉的信息费用才能在当时的中国迅速普及各种知识和信息。
屁股决定脑袋,道德谴责是无意义的,一个人快饿死的时候你难道怪他何不食肉糜?
而到了互联网时代初期,各种电子版的书籍和扫描版更是让信息的传播费用降低到了极致。
站在版权方和出版方的角度这样当然是不对的。于是可以毫不费力的观察到随着中国自身富裕程度的提高,和市场上原生内容的增加,中国的图书价格也在一路走高和打击各种盗版的力量毫不意外的逐年增强。
中国的屁股也开始逐渐挪向知识的生产者而不是完全的消费者了。
但是即使这样,能获取有效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对个人来说也是太多了而不是太少了。
这就是信息爆炸。
面对信息爆炸我们个人该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我也不准备在一篇文章中就把这事说清楚,我也做不到。
这篇我就准备提一下针对藏书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消化速度的一个小办法。
藏书增长速度为什么会超过消化速度呢?
有人说肯定是盗版书呗,还用说?那倒也不一定。
现在各种知识付费平台和阅读平台都有各种包月卡包年卡等举措,类似健身房年卡,我敢保证绝大多数消费者买了卡之后消费的数量是绝对比买卡之前要少的多的。
而且即使你非常努力的在消化知识相对整个市场上每天新增的信息量也是九牛一毛。
比如我可以无限量观看某教育平台的网课,但是一个有干货的网课,学习加思考加动手操作加整理知识点,起码也要一个星期才能消化,怎么可能跟整个平台网课的数量比?
再比如我是Kindle Unlimited多年会员,但是我在这平台上读的书籍大概不到十本,当然考虑到Amazon在中国电子书市场上的贡献我也一直没有取消这个会员。
微信读书平台也有无限读书卡,但是真正在读的书又有多少呢?各种音频、视频教程也是,有多少人是参与了之后就抛在脑后的?
这就是一个极大的误区,收藏不等于消化。
就好像我在Inoreader里面每天收藏十篇二十篇文章,每篇我都消化了吗?肯定是没有。
人类消化知识和信息的速度是恒定的,而且一般来说一个人不可能随时都以最大速度消化这些知识,我们得留下思考和走神的时间。
所以你问任何一个松鼠党,他的收藏速度一定远远大于他的消化速度。
于是你参加的平台越来越多,购买的服务越来越多,下载的书籍越来越多,但是看完消化的比例却越来越低。真是个让人焦虑的现实。
但我们使用一个小技巧就能让你暂时无法消化的收藏不至于完全没有收益。
很简单的技巧,那就是,每次收藏,都至少对书名做一次过目,而每本感兴趣的书名,我们都对目录做一次通读。
比如说,一个新的平台或者新的信息来源,你千万不要往收藏夹一放就觉得OK了,知识是不会自己跑到你脑子里的。
至少你应该对自己感兴趣的类目查看一下文章、课程或书籍的标题。
对感兴趣的具体内容,我们点进去查看一下目录。
目录是很重要的,基本上一本书的目录,可以为我们揭示作者的写作逻辑和思维方式,以及50%以上的核心内容。
文学书除外,文学书的标题基本上都是无意义信息,但是我也基本上不收藏文学书,所以无视之。
经常通读书籍目录你会发现书籍的主要内容基本可以根据目录推导出来,实际内容很可能是针对目录的展开和证明,尤其是多级目录的话信息量更大,于是我们可以花百分之一的时间大致掌握一本书的核心内容。
针对下载党,尤其不要下载那种XX书籍打包,你连里面有什么东西都不知道,这样有什么意义么?哪怕是下载党,也要尊重一下知识,做到每本下载的都能先过目一下吧,否则你就存在电脑里,等着脑后插管那一天吗?
短期之内可能效果不明显,但是长期的话,一个通读感兴趣的收藏品的目录的人从收藏品中获取的收益比一个收藏了(买了)之后不闻不问的人的差距,要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所以,我们通过这种小小的改变,就能让我们获取的无效信息变的有效,让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至于被无效信息淹没的措手无策。
强烈推荐!
推荐指数:★★★★★
啊对了,这应该是今年最后一篇原创文章了,祝大家小年夜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