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口号赶英超美实现了吗?

1957年,毛泽东访问苏联时提出:“十五年赶上英国”
(二)全民大办钢铁的由来--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讨论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提出1962年钢产量3000万吨,7年赶上英国、15年赶上美国的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1957年11月,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人云集莫斯科,召开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主席、国家主席毛泽东也率团前往。在庆祝大会上,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提出通过和平竞赛,在“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的目标。苏联的行动口号使得毛泽东深受启发,在18日的会议上提出了中国5年后钢产量达到1000万到1500万吨,15年后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的行动口号[15]。1957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在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祝词中首次在国内公开宣布15年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的目标:“15年后,苏联队工农业在最重要的产品的产量方面可能赶上或者超过美国,我们应当争取在同一时期,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那样,社会主义世界就将把帝国主义国家远远抛在后面”。

1958年2月3日,薄一波向全国人大作关于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提出1958年钢产量指标为624.8万吨,比1957年增长17%。4月14日,国家经委汇总各地上报的钢产量指标,上报1958年计划为711万吨。3月20日,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报告,提出1962年钢产量可以达到1500万吨,十年超过英国、再有十年赶上美国“是比较现实的设想”。王鹤寿的报告受到毛泽东高度重视,号召其他部门要向冶金部学习。毛泽东全盘接受了王鹤寿的十年超英、二十年赶美的观点,4月15日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中宣布:“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不过为了“留余地”,毛泽东在党内信件中表示“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口号不变。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讨论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李富春提出1962年钢产量3000万吨,7年赶上英国、15年赶上美国的计划。王鹤寿发言论证这一计划的可行性,认为1959年可以达到1200万吨,1962年3000万吨,1967年7000万吨,1972年1.2亿吨,5年可以超过英国,15年赶上美国。5月18日,毛泽东在《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批语中,采纳李富春等人的意见,尽管稍做保留,仍明确提出:“七年赶上英国,再加八年或者十年赶上美国。”[16]八大二次会议肯定了当时全国出现的“大跃进”形势,调整了“二五”计划指标,钢产量由1200万吨提高到3000万吨,粮食从5000亿斤上升到7000亿斤。提出要使中国在15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在十年内超过英国、十五年内赶美国(所谓“超英赶美”)。从此,“大跃进”在中国大陆全面展开。农业要“以粮为纲”,要求5年、3年甚至1-2年达到12年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工业则“以钢为纲”,将赶超英国的目标缩短为7年、5年以至到6月份毛泽东签字的报告定为“两年超过英国”。[17]

粗钢产量上15年赶上英国,50年超过美国”,这个目标实现了,具体数字可自行搜索,我就不详述了。

但是如果大跃进只有这样的口号,那还是大跃进?如果你了解一下真正大跃进的口号,了解一下赶英超美的期限发展过程,你就会知道:

赶英超美的期限不断刷出新低,最后只留下一声叹息。


首先,赶英超美的动机从毛泽东在八大会议上的发言可以略知一二:

“六亿人口的国家,在地球上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过去人家看不起我们是有理由的。因为你没有什么贡献,钢一年只有几十万吨,还拿在日本人手里,国民党蒋介石专政22年,一年只搞到几万吨。我们现在也还不多……
你有那多人,你有那么大一块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藉!如果不是那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

而1956年初开展反对右倾保守的斗争,不仅影响到当年的计划,而且直接影响到“二五”计划的编制。1955年8月最初设想“二五”计划时,曾经有过一个比较冷静的指标轮廓。到1956年初,国家计委提出的“二五”计划初案,指标直线上升。要求到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997亿元,粮食产量6400 亿斤,棉花产量7000万担,这就要求每年以19.1%、10.3%、16.4%的速度增长。这个方案在4月份向毛泽东汇报过。毛泽东主张1962年“把钢搞到1500万吨”,比1955年增长几倍。

这样的速度是无法实现的。使计划编制中的财政收支、物质供应无法平衡。由于得到毛泽东的肯定,领导干部中普遍存在急躁情绪,指标居高难下。从5月开始,周恩来、陈云等为遏制急躁冒进情绪作了不懈努力。反冒进,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制定一个稳妥的实事求是的“二五”计划。

于是,提交八大的“二五”计划建议,就是一个比较现实的计划。规定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2205亿元,粮产量5000亿斤,棉花4800万担,分别比年初计划降低27%、21%、46%。

如果一切按照八大一次会议精神和二五计划的安排,也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不好的情况发生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大跃进”发动之时,这条方针受到了严厉批评,八大确定的“二五”计划方案也被丢弃。在经历了“大跃进”严重挫折之后,毛泽东回过来想起了周恩来搞的那个计划。1960年6月18日,他在《十年总结》中,深有感慨地说:“1956年周恩来同志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大部分指标,如钢等,替我们留下了3年的余地,多么好啊!”

而在1957年底毛泽东第二次访苏,参加社会主义各国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莫斯科会议),以及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活动。

毛泽东向大会宣布了中国在赶超浪潮中的目标和任务:

同志们,我讲讲我们国家的事情吧。我国今年有了520万吨钢,再过5年,可以有1000万到1500万吨钢;再过5年,可以有2000万到2500万吨钢;再过5年,可以有3500万到4000万吨钢。当然,也许我在这里说了大话,将来国际会议再开会的时候,你们可能批评我是主观主义。但是我是有相当根据的。我们有很多苏联专家帮助我们。中国人是想努力的。中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他们想努力,他们非常热心工作,要把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的大国。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因为我和波立特、高兰同志谈过两次话,我问过他们国家的情况,他们说现在英国年产两千万吨钢,再过15年,可能爬到年产3000万吨钢?中国呢?再过15年可能是4000万吨,岂不超过了英国吗?那么,在15年后,在我们阵营中间,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

所以,赶英超美的口号,最开始的含义实际上是指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

“15年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口号,在国内首次公开于1957年底。

随后1958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乘风破浪》再次向全国人民宣传了用15年左右时间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口号。

目前为止,目标还是可行的,但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1958年2月3日,当时的经委主任薄一波在向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关于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提出1958年钢的计划指标为624.8万吨,比1957年实际产量535万吨多近90万吨。由于这个计划已经考虑了15年赶超英国的目标,因此指标已经不低。这就是后来钢产量的“第一本账”。

就在成都会议前,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首先提出了可以缩短赶超英国时间的问题。

此前,毛泽东曾找王鹤寿、吕东等人谈话、大意说,中国历来统一的时候多,因此地方不大发展。为什么我们不能一省有一、二个钢铁厂。各个部应该有百分之六十的力量支帮助各省搞钢铁厂。眼光要注意到六亿人民。

根据这次谈话的精神,3月初,王鹤寿组织冶金部党组同部分大企业负责人一道,连续“务”了8天的“虚”,由王鹤寿执笔,写出了两份报告,一个是《争取有色金属的飞跃,占领有色金属的全部领域》,另一个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得更快一些》。

后一个报告认为,只要把“红”与炼钢、炼铁结合起来,意即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我国钢铁工业苦战三年,就可以超过八大确定的到1962年钢产量1050—1200万吨的指标,即用3年时间完成五年计划的任务。同时报告提出,10年赶上英国、20年或者稍多一点时间赶上美国,是可能的。
报告说,英国现在的钢产量为2200万吨,即使它今后每年增长速度是4%,10年以后,即到1967年也只能达到3300万吨;美国现在的钢产量为1.02亿吨,这一生产水平估计在今后许多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而我国实行大中小钢铁厂同时建设,建设时又实行投资包干,建设速度完全可以快一倍,投资可以省一半,只要有具体措施,1962年的钢产量超过1500万吨、争取2000万吨是可能的。如果1962年能达到1700—2000万吨,则证明我国钢铁工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再用5年时间,到1967年达到3500—4000万吨,就比较现实了,只要10年内能超过英国,再用10年超过美国也是比较现实的。

毛泽东对王鹤寿的这个报告非常重视,在成都会议上三次给予表扬,稍后,还称这个报告是一首抒情诗。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赶超英美的时间表一提再提,钢产量指标也坐上了直升飞机,迅速提高。

八大二次会议期间,李富春在会上作《赶上英国,再赶上美国,第二个五年计划是关键》的报告,对这个“二五”计划的解释是:“二五”计划第二本账,是以7年赶上英国,15年赶上美国为目标的。
钢铁是赶超英美的主要产品。冶金部门自然要更上一层楼。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在大会发言时说:冶金部再次和各省、市、区研究了钢产量的发展速度后,认为1959年可以达到1200万吨,1962年3000万吨,1967年7000万吨,1972年1.2亿吨。5年可以超过英国,15年可以赶上美国。

5月18日,毛泽东在题为《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批语中,明确提出“七年赶上英国,再加八年或者十年赶上美国”的目标。

赶上英国的时间在人为地缩短,由15年到10年,又从10年跳到了7年,钢铁跳到了5年,“二五”计划期末的钢产量指标也在不断地提高,会后,在第48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将1958年的钢产量定为800~850万吨,成为1958年钢产量的第三本账。这本账又比1958年钢产量的第二本账700万吨整整多出了100~150万吨。三本账下来,至此,1958年钢产量指标已经比第一本账多出175~225万吨,比1957年钢的实际产量多265~315万吨。


毛泽东已沉醉于这种指标升级的文字游戏。6月21日,他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说:“我们3年基本超过英国,10年超过美国,有充分把握。”听到这种消息,高级将领们无不为之振奋。

6月22日,毛泽东对薄一波起草的汇报提纲作了指示:“赶超英国,不是15年,也不是7年,只需要2年到3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只要1959年达到2500万吨,我们就在钢的产量上超过英国了。

可见大跃进期间赶英超美的口号和目标一再升级,再不是问题描述中所言“粗钢产量上15年赶上英国,50年超过美国”,至于这些升级后的目标是否实现,我想不需要再多说了吧。

参考文献:求索中国 (豆瓣)